1976年毛主席逝世,记者当即采访加拿大的张国焘,他究竟说了什么

分享至

1976年9月9日凌晨,83岁高龄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因病逝世。这一则重磅消息,不久就随着官方媒体的通讯电波,传遍了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

各国的名人政要都对东方伟人的离世感慨不已,而毛主席生前好友和昔日同事,都成为了大小媒体争相竞逐采访的对象。

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区的郊外,有一家政府创办的养老院。九月中旬的一天,养老院突然来了一行不速之客——他们是英国《伦敦日报》的新闻记者,此行的目的正是要采访一位长期居住在此的高龄老人,询问他对毛泽东主席病故的看法。

“我们都是凡世之人,死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属于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老者说得十分费力,原来不久之前年事已高的他轻度中风,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了。

不过寥寥几句话,也让记者们如获至宝,因为他们采访到了曾让毛泽东陷入一生中“至暗时刻”的强劲对手——张国焘。



一、“老张手黑,除了毛主席无人是他对手”

1897年出生在江西萍乡的张国焘,字恺荫,年纪比毛泽东要年轻4岁,不过他的资历和职务,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并且比毛泽东同志更加受到共产国际的信赖。

张国焘出身自旧式官僚家庭,父亲张鹏霄曾经是浙江象山的县官,得益于父亲提供的优渥家庭条件,张国焘自小就在私塾识文断句。

1916年,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班,三年后转入本科班,不过最终也没能拿到北大毕业证,因为他在校期间学习并非主业,反而专职于“革命工作”,特别是在亲身参与五四运动一度被捕入狱之后,张国焘已是声名赫赫的学运领袖。

1920年,张国焘就追随李大钊参加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出席一大,成为党的缔造者之一。

1924年,张国焘和新婚妻子杨子烈双双入狱,在军阀的囚牢中,为了活命他写了一份供词,李大钊的名字排在前头。

史学界有观点认为,李大钊同志的最终被捕入狱,或许和张国焘的指认有关。不过,这样的“变节”举动,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清点北洋军阀警察厅的旧档文库时,才大白于天下。

1930年,留苏多年为共产国际工作的张国焘,回国进入鄂豫皖根据地,最终成为了红四方面军说一不二的一把手。鄂豫皖在张国焘的主政之下,打过许多大胜仗,也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涌现出来,但也不乏刀刃向内,人头滚滚的历史令人扼腕嗟叹不已。

正是靠着这样的一种铁血手腕,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绝对影响力,这也导致了一些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在后来的路线分歧之争中,只知有张国焘,而不知有中央。



可以说,直到动身开始长征之前,张国焘的革命生涯可圈可点,资历威望极深的他,握着一手的好牌。

然而,当1935年,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的时候,当张国焘目睹了中央红军一路血战元气大伤人马锐减的时候,他的野心变膨胀了,对权力的贪婪欲望快速滋长,妄图以麾下兵强马壮的资本向中央伸手要权。

对于中央决定的北上方针,张国焘极力反对,力主要南下入川发展。在两支红军几乎要刀兵相见的时刻,万幸徐向前和陈昌浩抱定主意“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呢?”才避免了一场红军内部的火拼。但,因张国焘的一意孤行,本该团结的红军被人为制造了分裂的事实。



多年以后,写出《红星照耀中国》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问起毛主席,您一生中经历的最为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主席说:

“过草地的时候,和张国焘的斗争。”

张国焘的南下路线,最终在战事不利损兵折将的现实面前宣告了失败,许多人部队因为张国焘这番错误的缘故,竟走了三回泥泞难行缺衣少食的雪山草地。当红四方面军出身的上将许世友,回忆往事时也不禁感慨:

“老张手黑,除了毛主席,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二、求荣而不得的变节者

1937年,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启抗日的民族伟业,党内也有了成熟的时机,清算张国焘同志犯下的错误。这时候的“手黑老张”,还被战友们唤作“同志”。

然而从高峰到谷底,这是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所不能接受的,随着对自己未来形势的估计越发悲观和不安,张国焘渐渐有了一个铤而走险的想法。

1938年4月,作为边区政府的代表,张国焘借着参加祭拜黄帝陵的机会,叛投国民党,辗转到了西安。

在南下的路上,红色“特工之王”李克农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率人到汉口火车站将张国焘截获。虽然同志们与张国焘推心置腹长谈,苦苦劝他回头是岸,但张国焘却决绝地不愿意再回去,表示“愿破门”。



最终,张国焘被开除党籍,他也如愿改头换面投入了国民党阵营。对于张国焘的“弃暗投明”蒋介石大喜过望,认为这是“对延安的致命打击”,嘱咐戴笠要妥善使用张国焘,发挥更大的威力。

张国焘走得匆忙,走得惶恐,走得更毫无前途。周恩来曾经尖锐的讽刺张国焘的变节跑路之举不得人心,甚至就连自己的贴身警卫员都不肯跟他一块走。

但张国焘笃定了,留在延安没有好果子吃,而叛投国民党阵营却能够换来荣华富贵。可是现实却叫他顿感无语,梦想中的高位厚禄迟迟不来,自己却被弄去和声名狼藉搞偏门的特务头子戴笠研究如何策反昔日的同志。

一晃十载光阴,到了1948年底,不但国民党内的达官显贵开始收拾细软提前跑路,社会上的一些豪门富户,也闻风而动。张国焘自然也看到了国民党军队难以维持,国民政府的统治迟早要翻篇,于是也准备携家带口逃奔台湾。

此时的戴笠早已经机毁人亡,接替他的毛人凤却并不准备让张国焘逃往台湾。他当面向张国焘传达了蒋介石的意思,大意是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大陆,能够比去台湾发挥更大的作用。言下之意,希望张国焘安静待着,今后服软认错重新取得信任,成为国民党的卧底。

毫无疑问,这是张国焘的利用价值被彻底榨干以后,国民党卸磨杀驴之举。服软认错不是张国焘的性格,自己变节在先,重新取信于人谈何容易?纵然自己有堪比城墙的厚脸皮,也不敢去赌昔日的同志们的宽容心。

不等毛人凤安排,张国焘就自己打点关系,举家迁台,在台北安顿了下来。

果不其然,张国焘到了台湾就俨然空气一般,再也没有人想起过他的存在。既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也没有再继续从前的优待条件,沦为“弃子”无人问津的滋味,这是过去叱咤风云说一不二的张国焘从未体验过的。

彼时逃台的军政要员颇多,都在多方搜寻住所。张国焘自己在北投的一家温泉旅社旁,搞到了一处旧宅子,当他买好装修物料准备请来工人装修时,却被一群官署的打断了。他们气势汹汹,宣称此处宅院已经被征用,不得施工。

张国焘愤怒地表明身份,拿昔日在国民党阵营内有名无实的虚衔想要压来人一头,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人家根本不拿他当根葱。

据毛人凤回忆,他听说这件事发生后张国焘气愤不已竟病倒了数月。一年后,感到自己难容于孤岛的张国焘,携家带口乘船去了香港。在这里,张国焘夫妇和三个孩子靠着积蓄勉强生活,很快就米缸见底。昔日的北大才子,紫禁城风云人物,不得不拿起笔杆子,靠写故事贩卖文章求得饭食。

1966年,张国焘迫于经济压力,开始为美国一所大学撰写关于自己的回忆录,并且在香港的一些报刊上连载。张国焘的这些回忆文章,虽然不乏文过饰非对自己的美化和辩解,也有不少和史实相悖的描述,但他的回忆内容,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珍贵参考资料。

1968年,张国焘和妻子都已经步入晚年,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于是夫妻俩变卖了家产,离开了香港,去往加拿大与长子同住,并最终终老在那儿。

1976年底,在毛主席逝世时说“我们的时代过去了”的张国焘,在加拿大多伦多病逝。



三、“冻死在养老院无钱下葬”之说靠谱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