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央党校专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约用水是根本出路

0
分享至


今年5月1日起,我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水安全形势及未来趋势?如何看待我国治水、节水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节约用水,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有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

民生周刊:如何看待我国目前水安全形势及未来趋势?

李志明: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总的来说,我国水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江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总面积较大,若按人口和耕地面积计算分配,水资源量极为有限。我国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空间分布上,我国水资源总体上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水资源年际和年内的变化都比较大,水资源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出现,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但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

四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我国需水量将持续增长,而用水粗放、浪费、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资源现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保障水安全仍然面临挑战,可持续的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尚不适配。目前,全国70%以上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0%以上的粮食主产区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已超载或临界超载。未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推进新型城镇化,会带来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保持农业农村用水持续稳定,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逐步退减被挤占的生态用水。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加剧水资源紧缺态势,长期累积性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也制约着高质量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我国水资源形势特别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将突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民生周刊:如何看待我国治水、节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李志明: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国家水安全战略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0年来,在这一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是成功战胜大江大河严重洪水灾害,全国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10年的0.51%降至0.24%,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二是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三是加快国家水网建设,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水调水工程,“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灌区灌溉面积及农村供水质量不断提高;四是推进河湖系统保护治理,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京杭大运河、永定河、白洋淀等越来越多的河流和水域恢复生机活力,流域生机勃发;五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协同发力,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各流域保护法不断完善,水利科技不断创新,水价、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

10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用水效率大幅提升。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2.8%、58.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非常规水利用量扩大到212亿立方米。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同时,节水工作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全社会节水意识须进一步增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用水粗放、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用水效益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全社会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另一方面,用水管理有待加强,节水措施有待完善,节水政策体系不完善、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监督力度需加强。以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用水为例,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现象普遍,节水潜力很大。同时,现行农业水价过低,没有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稀缺程度,没有很好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节水。

民生周刊:节约用水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李志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物质资源之一,也是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约用水是根本出路。

节约用水是保障水安全的重要举措。水安全是关系国家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当前,我国水安全形势严峻,新老问题叠加,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不同时空时有显现。“治国先治水”,节约用水是治水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错综复杂的水安全问题的前提。通过节水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可以从总量上减少水资源消耗;通过节水提升用水效率,可以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通过节水可以减少工业和城镇废污水排放,减少水处理的能源资源消耗;通过节水可以减轻水生态、水环境损害,保障我国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节约用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逐水而居”反映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人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节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节水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涵盖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等主体;用水效率、节水习惯是一个地区、单位和个人文明程度的体现。必须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认识节水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节水增效,扩大生态用水空间,拓展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节约用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的鲜明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如果用水浪费、效率低下,必然导致过度开发,破坏水系循环,损害生态环境。必须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各领域全过程节水管理,大力推动工农业生产节水增效,扩大生态用水空间,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民生周刊:如何理解和处理节约用水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李志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并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节水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一方面,节约用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减排,可以减轻水生态、水环境损害,保障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明显。节水有利于转变用水方式,淘汰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产能,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节约用水的有效途径。水是保障农业发展、工业生产、城乡建设、居民生活的重要生产力要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转变高耗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发展质量不高是重要原因。只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生产方式和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才能以较少的水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我国面临更大的资源要素制约和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依托低成本要素投入促进快速增长的老路,而是要走集约节约利用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节约用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引导。强有力的政府引导、推动和广大用水者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能促进我国的节水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节约用水条例》从制度机制建立、加强用水管理、完善节水措施、强化保障监督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对于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0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动高质量发展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徐英子

来源 | 文旅中国

编辑 |李雪

责编 |姜玉函

主编 | 崔靖芳


“人民旅游”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民生周刊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新闻类期刊
9988文章数 561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