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被俘绝食拒降,范文程看到他一个举动断言:离投降不远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作为明清交替时的关键人物,洪承畴则是令人一言难尽的人物。

他曾是明朝支撑军事大局的统帅,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曾经有力地为明朝阻挡了来自东、西两方的军事打击。



可以说,洪承畴是明朝最后的依仗和救命稻草,为了嘉奖他的杰出贡献,崇祯皇帝对他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嘉奖,君主上进,臣子努力,为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各自出力,一切都看似很美好。

可是洪承畴后来还是投降了,投靠了他曾经发誓要将他们赶出中原的清军,洪承畴完美诠释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投降之后便一心一意为大清效命。

后来凭借自身在为明朝效力时候攒下的影响力,开始为清兵招抚江南,后来又为清兵进军西南开了一个好头。

洪承畴的降清,可以说是给了崇祯心口直接插上了一把刀子,他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他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他高呼着“诸臣误我”用一尺白绫了结了生命。



我想崇祯一定恨急了洪承畴,毕竟如若不是他的投降,大明或许还有转机,但是崇祯不知道的是,大明的亡国早已经注定了,洪承畴救不了大明,而他更不知道的是,洪承畴在被俘虏之后也多次绝食拒降。

那么为何后来洪承畴还是投降了呢,这是因为皇太极身边还有一位汉人,名叫范文程,他去劝降洪承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他的一个小举动,随后他断言:

洪承畴离投降不远了。

那么洪承畴究竟做了什么动作,让范文程有这样的断言?

我们一起来看。

洪承畴的崛起之路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因家境贫寒,十一岁的时候便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做豆干,后来受到了当地一位办学堂的才子洪启胤的赏识,他便极力培养洪承畴。

在洪承畴23岁的时候,便中了举人,之后进京参加会试,又中了进士,此后洪承畴的人生迎来了飞黄腾达。



崇祯当皇帝之后,陕北便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陕西三边杨鹤被派去平定起义,可是他手下无将,情急之下,便让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这一下就打出了名气。

在此后的数年,洪承畴一路平叛农民军的起义,几乎连战连捷,而力图挽救明廷的崇祯对他自然也是器重有加。

公元1634年,洪承畴出任大明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的军务,成为了明廷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

在这期间,洪承畴麾下有很多猛将,姜瓖、左良玉、白广恩、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贺珍、谭文等等。

而他们的对手则是李自成、张献忠、王光恩、高杰、蔺养成、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白文选、冯双礼、刘忠等人。

有意思的是,20年后,洪承畴再次出任大清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湖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五省的军务。



而此时他的手下则有姜瓖部将王辅臣,左良玉部将张勇,高杰部将李本深、胡茂桢,以及白广恩、刘忠、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等人。

他的对手则换成了李自成侄孙李来亨,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王光恩的弟弟王光兴、王光泰,蔺养成的部下张光萃,以及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贺珍、白文选、冯双礼、谭文等人。

这也就是说,洪承畴打来打去,还是那群人,只不过有些人则从他的手下变成了对手,当真是造物弄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洪承畴成为了俘虏

崇祯十一年,关外的清军决定趁着明军和起义军打得火热之时出兵南下,仗着在马背上的优势,清军一路所向无敌,崇祯无奈只得将洪承畴从息县调回防卫京师。

一场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一年的秋天,皇太极领兵攻占了义州,并以此为跳板进攻锦州,锦州是明廷的军事重镇,洪承畴自然知晓其中利害,便与清军在此地展开对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