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真的扶不起?他做了41年“吉祥物”心里也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是刘备入蜀以来的第五年了,是时,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物阜民丰、天朗气清的益州,一片融合祥乐之气。

这时候,却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平静。

“代汉者,当涂高也,涂高者,曹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说,接替汉朝统一天下大任的,应该是曹魏啊。

这可是在刘备的地盘,谁敢如此“认贼作父”,大逆不道?前不久可是刚有人因为骂刘备是“乡巴佬”,而被玄德公砍了脑袋的。

原来此话是宜州名儒周舒说的!他为何敢出此言?



这种“曹魏才是正统”的观念,其实广泛存在于益州士族之中,比如大名士杜琼就认为,“自汉以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曹魏接过汉朝的重担,是天命所归的。

杜琼的弟子谯周,人称“蜀中孔子”,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刘备和刘禅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是“准备禅让”的意思,至于禅让给谁,师父已经替弟子把话说完了。

即使兵多将广如刘备和继承大统的刘禅,也拿众士族这种大胆狂妄的“卖国”言论无可奈何。



见一叶而知秋。受清朝专制独裁式君主的影响,我们总是将历代的皇帝,都放在了一个“大权在握、为所欲为”的位置上——好处皇帝拿,出事了责任自然都是皇帝的,所以也习惯性把蜀国灭亡的责任,归结到刘禅头上。

事实上,隋唐往前、尤其是三国魏晋时期,帝王的权力,严重受到各士族、大家族的制衡,帝王时常以一个傀儡的形象出现,比如司马懿控制下的曹氏,“王谢桓庾”阴影下的司马氏,被宇文家族扼住咽喉的西魏历代皇帝等……蜀汉亦如是。

刘备在时,尚能凭借个人的权威,压住蠢蠢欲动的各系世家,等到“老实人”刘禅一上位,蛰伏良久的各方势力顿时一拥而上,文失和,武失勇,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蜀国变成了一锅乱炖。



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蜀国的灭亡,是所有蜀国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刘禅只是出现在了在最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和地方,默默接下了这一口“亡国之锅”。



自东汉往后,国家的资源逐渐集中于一些世族之中,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社会声望和话语权。他们始终将家族的生存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国家的命运想当然顺延至第二位,见风使舵和墙头草,是他们的本质和特色。比如诸葛氏,兄弟三人就分别在魏蜀吴三国身居要职,鼎足而立。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也让他们在乱世中最大程度保证了家族的存续。



而在益州,从刘备的前任刘璋开始,蜀国的权力就始终牢牢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曾试图扭转这种“强枝弱干”的局面,无奈源头死水,只能无奈罢。随后,这种由世族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大权的趋势,便一直贯穿了东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炀帝杨广时,才稍有收敛。

刘璋依靠世族赵韪的权势,攫取益州大权,后来又利用“东州兵”,击杀赵韪。等到更强势的刘备出现,张松等世族,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刘璋,选择了刘备。

刘备初入益州后,为了迅速扎根,也最大程度地讨好当地士族和荆州士族,蜀汉朝廷官员多来自于此,如法正,张松,孟达,许靖和刘巴等。许靖为最高级别官僚太傅,刘巴起草了刘备即位的诰命,可以说,他们不仅在地位远远高于诸葛亮等人,还和魏国的王朗、陈群一众,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蜀国的名士来敏,其人并没有太多本事,言行颠倒,诸葛亮都忍无可忍:“敏乱群,过于孔文举”。但是因为他出身荆楚名门,家族势力庞大,刘备也只能对他委以重任。该事件也在魏国名士之中广传为笑谈。

再比如孟达,其人因出卖主公刘璋,身后有世家大族支持,便一直得到刘备器重,特别优待。后来关羽遇险,孟达坐视不理,导致荆州全失。叛逃曹魏后,前程不通,便又欲反正,结果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前,大摆教条主义,身败名裂。

但是随着荆州派系的不断壮大,和益州本土士族之间围绕土地、政治话语权之间的斗争,也就愈演愈烈。刘备和诸葛亮在时,尚能凭借自身的势力声望、权谋机变,勉强压制住这股逆潮,但随着刘备和诸葛亮的相继离世,这股内斗的火山潮,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最终导致了整个蜀国的分崩离析。



以刘巴为例,其人在益州横行,为所欲为,他不但与益州当地的士族交恶,和武人张飞之间,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彼时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苦心调解,却依旧无济于事。权力的崩解,早就埋下许多看不见的裂痕。



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后,益州的士族便日渐归心于魏国,慢慢产生了如此论调:汉王朝的正统继承者应该是魏,而不该是蜀。这种论调对于蜀国的正当性,可谓是一个致命打击。比如蜀郡人张裕,就多次声称蜀国将亡,谯周等人,更是恨不能“开门迎客”。后来,魏军大举攻入蜀中时,就是谯周劝说刘禅挂冠投降。



由于刘备势单力孤,对于这些世家大族们堂而皇之的“卖国”行径,也只能忍气吞声,甚至不得不继续任用他们。比如谯周,发表“反动言论”后,非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还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地位仅次于九卿。

到了诸葛亮主政时期,诸葛亮为了减少益州本土士族的制衡,殚精竭虑,采取了一系列开土、化民政策。尤其是利用南征,采取了大规模的分割统治政策,把南中原有的四个郡增至六个,实行移民政策,又从南方少数民族各族中挑选不下万名壮丁编入蜀军,从而大大兑释、削弱了益州本土世家大族对军队的控制,对世家望族的土地和兵力,起到一个制衡作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