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比皇帝的权力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曾一度达到了顶峰。回看清朝的一生,前期的皇帝致力于加强皇权,削弱满族贵族的权力。

为此他们大量动用汉族士族阶级,来制衡八旗的势力,并且设立一系列的机构,从都察院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这些机构不断地权力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如此看来,作为皇帝是不会允许所有人的权力凌驾于自己之上的。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有一种特殊的官职,权力一度超越了皇帝,但却仅有2人担任过。

那么,这个官职是什么呢?为什么设立的呢?这2人又是何方神圣?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满族政权下的独特制度

清朝的前身是皇太极之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当时,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满族的前身)各部,建立了后金,实行的是“八旗合议”的制度,大小事宜都交由女真的贵族们决定。

而后在发展过程中,努尔哈赤设立了理国政听讼大臣等职务,这标志着后金正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等到皇太极继位时,将女真更名为满洲,女真人也被称为满洲人或满族。

皇太极为了促进后金封建化,决心打击满族贵族的势力。于是,他仿照明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六部来处理政事,又设内三院和都察院,后来又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分割满族贵族的权力。

清军入关后,统治者继续加强皇权专制,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清朝的皇权也达到了顶峰。虽说从制度上来说,皇帝掌握了极高的权力,但凡事都有例外。



比如皇太极突然驾崩,年幼的顺治帝继位,以及同样是慈禧太后死后,留下的幼帝宣统帝。两位幼帝没有独自处理政务的能力,只能从亲属中选出一人代理自己处理政务,这个人就被称为“摄政王”

顺治帝初期的摄政王是他的叔父多尔衮,宣统帝幼年时的摄政王是他的父亲载沣。他们二人都在动荡之时作为真正的掌权人处理政务,但因为种种原因,下场截然不同。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

先来说一说顺治帝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虽然只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排名上不占优势,但年幼的多尔衮就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封赏,更是以八岁的年龄就加入到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十五岁时,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母亲也被迫殉葬,哥哥皇太极就成了多尔衮的依靠。第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之后,多尔衮又跟随皇太极突入明朝边界,逼近通州,接近北京。在此期间屡立战功。



等到皇太极称帝后,多尔衮已经位列第三任亲王,地位显赫。同时,皇太极出于对多尔衮的器重,还把六部中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管理,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有着任免大权。

由于吏部是六部之首,所以多尔衮的工作也包括了管理其他部门。在这期间,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树立了威望,这也为后来的摄政王准备了条件。

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猝死,而他生前并没有册立太子,这时各方势力围绕皇位展开了争夺。首先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他手握三旗的势力,而且年轻有为,战功卓越。

另一位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资历自然不用多说,背后还有兄弟多铎等人的支持。于是,双方在崇政殿召开会议,但争执不休,始终没有结论。



当时多尔衮深知自己的时机还不成熟,就改变主意,建议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就这样,六岁的福临登基为帝,即为顺治帝,算是一个捡来的皇帝。

皇帝的叔叔们为了帮助小皇帝处理政务,又推举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佐福临。但济尔哈朗并没有多尔衮的野心,于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尔衮在担任“摄政王”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尔衮的势力不断变强,几年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从这时起,多尔衮的野心显露无疑,不仅掌握了军政大权,而且在礼制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