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迁都北京前发生一件事,朱棣下令:抓捕所有出家的尼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内心十分郁闷,他的这种感觉倒不是因为当皇帝不好,而是当皇帝要想的事情太多。

他要想着该怎么让百姓安居乐业,也要想着该怎么让百官俯首听命,还要想着该怎么永保他们老朱家的江山,甚至还要想着如何安置他众多的儿子们……



不过,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是个当皇帝的料,那么多事情愣是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好似一个伟大的舵手,将大明朝这艘巨轮开到了大海深处。

当然,朱元璋这般能干,除了自身旺盛的精力之外,他的长子朱标也功不可没,毕竟这对父子是帝王之家中少有的模范父子,而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很是放心,遥想着自己百年之后,朱标这位舵手继续将大明朝带向辉煌。

只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的如意算盘彻底打了个空,因为他从来没有想着要培养其他的接班人,但朱标一死,朱元璋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可选择的接班人并不少,众多的儿子和孙子们一抓一把,可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和对朱标的宠爱下,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者。



这让燕王朱棣心中很不舒服,毕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要比侄子强太多。

朱允炆自知这些叔叔们对他的威胁,所以登基称帝后,便开始着手削藩,结果引起了叔叔们的怒火,最终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靖难,抢到了皇位,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朱棣即位之后,便着手迁都之事,他要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这是一项壮举,可是在迁都北京前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朱棣立即下令:抓捕所有出家的尼姑。

那么朱棣此举是为何?

明成祖迁都北京

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就想出了要如何安置自己的儿子们,毕竟皇位只有一个,而他的儿子又那么多,如果不妥善安置,这会影响他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想到的办法是皇帝坐镇中央,藩王镇守四境,也就是说,他要将不能继承皇位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当藩王,为了断了他们想当皇帝的念头,还特别规定没有皇帝的许可,不准进京。



当时明朝来自北部边境的威胁最大,毕竟元人犹如百足之虫,想要彻底肃清实属困难,为了抵御元人,就需要给力的藩王,所以朱元璋将自己年长的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都封在了北边。

其中燕王朱棣的封地便是北平,在明朝时,北平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有着天壤之别,黄沙滚滚,一片萧条。

朱棣是个有野心的主,他在北平抵御元人的同时,也对此地进行了苦心经营,最终让北平变了模样。



等到他靖难成功之后,作为马上皇帝的他,一直有着“天子守国门”愿景,所以便立即着手迁都之事,他仿照南京的各种布局,开始营建北平,历时数十年,最终建成了可以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城。

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正式落成,朱棣便立即昭告天下,明年正月要在北京御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这也就意味着,迁都一事即将画上终结符号。

可就是朱棣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时,山东青州发生了一件令他万分震怒的事情: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的女首领

白莲教是明朝初年规模相对较大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就和朱棣的迁都有关,毕竟迁都涉及太广,无论是大修宫殿还是开凿运河,亦或者是南粮北调,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而仅仅在山东一地,朱棣便征调了数十万的农夫。



男人被征召,便苦了女人们,可又加上山东连年发生水灾,使得当地的民众苦不堪言,其中有个名叫唐赛儿就被逼上了绝路。

她的父亲被抓去服劳役,她和丈夫林三便去官府讨要粮食,结果林三被残忍地杀害了,唐赛儿忍无可忍,决心起义,史称白莲教起义。

唐赛儿家境贫苦,自幼跟随父亲习武,不到15岁的时候,就已经武艺超群了,这让她在当地很有名气。

唐赛儿揭竿而起之后,很快聚集了数千教众,开始与明军进行血战。

这支起义军以红白旗为号,以白莲教教义为精神号召,迅速发展壮大,甚至还一举攻克了军事重镇青州,夺取了朝廷的武器和粮食。



青州卫指挥使高凤闻讯大惊,立即带兵进行追击,结果陷入了起义军的包围圈,高凤被斩杀,他所带的千余官兵,也全部被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