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国庆阅兵总指挥中,担任次数最高的是谁?军衔最高的是谁?

分享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天安门前已经举行了15次阅兵。

朱德、彭德怀、林彪、邓小平等同志先后担任阅兵首长。

同时,阅兵总指挥的人选也不断变化。

聂荣臻元帅担任4次,杨成武担任5次,张宗逊、杨勇、秦基伟、李新良、房峰辉、乙晓光分别担任1次。而在历次国庆阅兵总指挥中,担任次数最高的是谁?军衔最高的又是谁呢?



天安门前的阅兵开端

天安门城楼前的阅兵仪式,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发展为如今的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强队,也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成长。

鲜少有人知道,在天安门之前进行阅兵仪式的传统,源自于5届阅兵指挥官:杨成武



1949年,开国大典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于新中国而言,开国大典至关重要。

这是新中国洗刷百年国耻的标志,也是向全世界宣告的机会:曾经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

取而代之的,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

为了确保开国大典顺利进行,中央专门成立了庆典工作筹备委员会,下设开国大典的阅兵指挥所,由杨成武担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从红军革命时期、抗日战争等重要战役中脱颖而出、立下赫赫战功的杨成武从不退缩,却在筹备开国大典相关问题上犯了难:一战失误,尚有回旋余地。

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却只有一次,不允许有丝毫的漏洞。

毛主席对阅兵仪式也颇为重视,他嘱咐道:“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杨成武重任在肩,为此做了众多的准备。

他寻找了众多的资料,从外国军队的阅兵仪式中汲取经验,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具体实际,构思出大致的框架。



如此,杨成武对阅兵仪式才渐渐有了思路。

杨成武知道自己的力量十分有限,便寻找“见多识广”的老师,询问他们的意见。

开国将军刘伯承,是杨成武的第一位老师。

刘伯承是军中战将,也有着丰富的外国交流经验。

杨成武向刘伯承讲述了自己面临的困难,刘伯承思索一番,想起自己当年在莫斯科见到的苏联阅兵场景。



刘伯承说:“阅兵无非就是一种展示特定内容的仪礼,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马粪外面光'!”

此话虽然粗糙,却给迷茫的杨成武指明了方向:所谓阅兵,最重要的便是体面。

得到刘伯承的鼓励,杨成武的紧张不自觉缓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兵的筹备工作中。



经过资料收集、民意征集、经验交流等多个环节,杨成武以及其他阅兵仪式的负责人制定了“阅兵典礼方案”。

方案对分列式、阅兵式等多个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至于阅兵仪式的最终举办地,却依旧没有敲定。

杨成武带领阅兵管理所选择了两个备选地点:第一,天安门广场;第二,西苑机场。

两个方案各有利弊,杨成武不敢擅自作主,遂将此事上报中央。



周总理思索再三,直至深夜才敲定了最终的方案:阅兵地点以天安门为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

朱德担任阅兵首长、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我国第一次以合法政府的身份,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

杨成武当年制定的阅兵方案也为后世沿用,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阅兵历史,由此开始。



军中战神,当之无愧

1954年,新中国举行了第6次阅兵仪式,彭德怀担任阅兵首长,杨成武则摇身一变,由当年的阅兵仪式策划者,转变为阅兵总指挥。

此后,杨成武分别在1955、1956、1957、1958年担任阅兵总指挥。

连续五年担重任,杨成武的特殊待遇,在阅兵历史上绝无仅有。



人们曾经疑惑,杨成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为什么能够连任5届?

第一:杨成武是文武全才,全面发展

1929年,年仅15岁的杨成武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几乎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成长。

红军人才辈出,战功卓著的将军更是不计其数,然而杨成武却是少有的“文武全才”。

尽管出身贫苦人家,杨成武的父母也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



他曾经是私塾中公认的“好学生”,学习勤奋,成绩优异。

革命年代,信件成为红军战士同家人交流的唯一途径。

战士们不识字,总会请杨成武写信、读信。

杨成武十分热心,待人和善,在军中也颇受欢迎。



第二:杨成武战功赫赫,在军中德高望重

革命时期的杨成武,有着太多辉煌的战役。

1933年,红一方面军对国民党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国民党趁我军不备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林彪、聂荣臻所率领的队伍同敌军主力奋战,逐渐感觉力不从心。

战斗关键时刻,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及时赶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林彪、聂荣臻脱离险境。



日后提及此事,聂荣臻毫不掩饰自己对杨成武的感激,他说道:“杨成武是个好苗子,对我们有救命之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