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郑洞国再见周总理,他热泪盈眶说:我对不起您的教诲

分享至

1950年10月,金秋时节,郑洞国将军到北京,接到了周总理的宴请。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激动不已,不久后便见到了周总理。

宴席上,他们谈笑风生,说到感慨处,他忍不住热泪盈眶,十分惭愧道:“周总理,这几十年来,我忘记了老师的教诲……”

周总理听后笑了笑,摆摆手说:“过去的事就不提了。”



郑将军何出此言,为何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原来,早年在黄埔的时候,周总理担任政治部主任,将军是他的学生。

至于,“对不起”的事,则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这对师生间曾有一封未能送达的信。

那么,解放战争期间,周总理给郑将军说了什么,而将军又做了什么令他后悔不已的事呢?



未送达的信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国共双方曾经的老同学、老同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在抗日战争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昔日战友变为敌人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

就在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时,周总理给他曾经的学生,郑洞国将军,写过一封信。

1948年9月,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在东北平原率先打响。



这年10月14日,解放军战士总攻锦州,激战30个小时,战士们赢得了这场战斗,拿下了锦州。

此次战役,他们将守敌全歼,俘虏了9万多名敌人。

就在解放军战士拿下锦州当天,老蒋坐不住了,直接坐飞机抵达沈阳。

不仅如此,他还派飞机到长春,发了手令给驻扎东北“剿总”的副司令郑洞国将军。

手令上写,命他速速突围南撤,保存实力。

老蒋的命令下得容易,可真正实行起来谈何容易。

郑将军接到手令后,愁得坐立难安,他打电报回去,说去往关内的通道都已封死,想要突围,可谓“难于上青天。”

而老蒋接到电报后,也是心如死灰,但他坚持要郑将军撤退。

10月15日,他再度下令道:“一定要突围,否则无法处置!”



他之所以要郑部南撤,是因为如果长春守军不走,势必会被中共吸纳、改造。

假若撤出后遭到包围和歼灭,虽然对于固守南京没有多大作用和影响,但也不会增加对方的兵力。

老蒋这次是自己用不了的,就把其毁掉,也不愿让中共捡到“大便宜”,完全是草菅人命。

郑将军怎么可能不知道老蒋那点小心思?只是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他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长春突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锦州战役前,这年5月24日,东北解放军已经结束了长春外围的战斗,

战士们解除了东北的困境,萧劲光、萧华将军,率领部队,将拥有美械的10万人国军困死在城中,插翅难飞。

没有办法,这些国军只能每天靠空投的食品生存,情况危急。

正是这样,队伍内部逐渐因各种事情产生矛盾。



国军队伍中一直因为各派系的斗争,闹得不可开交,这一下更是直接摆到明面上来了,部分军长有了起义的想法。

1948年10月17日,60军军长曾泽生率先起义,新7军投降,这一系列的事件,撬动了在长春苦苦坚持的郑洞国。

新7军是他的老部队,他们投降,曾泽生劝说起义,这让他内心十分煎熬。

还没等他缓过劲,10月20日,解放军已经进了城,不少军队抵抗片刻后也放弃挣扎。

那个时候,他是真的陷入了绝境,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当天晚上11点,他给老蒋发了最后一通电报,表达自己决心“成仁”的想法。

在他得知解放军大举进城的那刻起,就在枕头底下放了一支枪。



他的对手萧劲光将军深知其不会轻易投降,于是只是围住了整个长春城,但没有进攻,显然是在给他投降的面子。

与此同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总理,得知了长春捷报,他想到郑将军曾是自己的学生。

他立刻写了一封信,劝曾经的学生认清大局,想起在黄埔时的革命初衷,反蒋起义。

信上所写情真意切,周总理还说到让他与“二萧”在前线见面、接洽。

这封信是用电报转到前线的,解放军进入城中,将信交给了投降的新7军副军长史说,请他转交给郑将军。

遗憾的是,那时,郑洞国的司令部周边枪声四起,城内十分混乱,他派去的人未能将此信送到。

那么,郑洞国将军最后又是如何下定决心投降的呢?



原来,就在他准备“自裁谢罪”时,一摸枕头底下的枪,已经不翼而飞。

紧接着,几名亲近的部下走进来,边哭边说道:“郑长官,你可不能自寻短见啊,这还不算绝路,一切都还有办法。”

随后,他被部下们拥到楼下,走到门口一看,大厅里站满了解放军。

他这时才明了,木已成舟,他的部下已经和解放军接触,双方谈妥了一切问题。

解放军之所以能畅通无阻地进城,是大家朝天放枪,佯装抵抗后放下了武器。

因此,他勉强放下了武器,听任对方处置。

在大家的安排下,总司令部的特务团朝天放了一枪,标志着他们双方谈判成功,长春顺利解放。

长春发生的事情,老蒋心里很清楚,但他仍不放过“树典例”的机会。



就在郑部投诚3天后,全城大街小巷,飞满了郑洞国将军壮烈牺牲的讣告。

而他本人到了解放区以后,才得知了自己的老师,周总理曾写信给他一事。

虽然他没能收到信,但他对周总理的这份关怀,始终没有忘怀。

而他因为投诚一事,弄得一病不起,这也正是周总理请他吃饭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饭宴上,这对师生又聊了些什么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