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品公孙弘为官之道,在强人汉武帝手下的善终之道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古红颜多薄命,但还有另外一群人也是如此,那就是名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凡事在有大作为的皇帝手下当差的,如果没有非凡的求生欲,那最后迎接他的就是死亡。霍光权倾一时被汉宣帝清算,张居正死后更是被万历鞭尸挖骨…所以说,伴君如伴虎,有着非凡业务能力的同时,为臣的还需要具备说话的艺术。特别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人的生死。官场上会不会做人显得很重要。

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朝武帝时期的著名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能够功成身退,善始善终,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把事丢给领导,不要替他决定

话说公孙弘在做官时候,汉武帝为了扩展巴蜀地区的业务,就叫公孙弘去查看一下。结果公孙弘回来就对汉武帝说,这里我考察过了,修路的成本太高了,不合适发展业务。各种弊端说出来直接怼汉武帝。

这汉武帝可是年轻气盛啊,一心想要做大事,你一顿陈词说出来,我还怎么修?汉武帝心里非常不爽,这不是明摆拆我的台吗?



这件事也被司马光记录在《资治通鉴》里: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资治通鉴·汉纪十》

公孙弘知道了汉武帝心里的“委屈”,于是辞官归田。自己在家里总结了教训,在第二次做官时候,明白了如何在业务拓展的情况下和汉武帝沟通。



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资治通鉴》

接受了上次教训的公孙弘,每次开会时候,一开始就说了会议主题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一改以前通过自我反对的行为,让汉武帝听了自己陈述的利弊后把决定权交给汉武帝。也就是说,我说了这件事的所有利弊,至于要不要做,看你领导了。

公孙弘很聪明,知道汉武帝是领导,自己虽然业务能力强,可领导要做一件事,以劈头盖脸先说一大堆这件事不好,然后极力反对。换谁心里也不会舒服。将决定权给领导也是一种权谋。既把自己的工作完成(我说了这件事的利弊),又完美推脱责任(决定是你做的,出问题别找我)。



学会把握向领导进言技巧

作为重臣,必须要和皇帝保持联系。遇到皇帝错的地方,难免要提点。这如何说话进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资治通鉴》

说这个公孙弘经常和汲黯向皇帝报告政务,经常都是由汲黯先向汉武帝进言,之后公孙弘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汉武帝经常听取这些意见。

因为公孙弘明白汲黯在汉武帝心里的分量比自己大,也就是说先由汲黯进言,自己补充,就会给汉武帝“这是由汲黯提出来的,事务可信度很高,自己在他的基础上补充说明了而已”。这样汉武帝对于这种意见常常就大方吸纳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