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告老还乡,因太穷装十几箱砖头充脸面,皇帝:全换成真金白银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官员腐败”是每个古代封建王朝都存在的问题,比如像唐朝的元载、宋朝的蔡京、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等等。为了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朝廷先后出台了各方面的法律条文限制。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朱元璋,加上农民出身的经历,对贪官污吏可谓深恶痛绝。在大明建立后,先进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反腐肃贪运动,后来还编订了《大明律》和《大诰》。



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不仅如此,民间百姓如果掌握了贪官污吏们的证据,可以直接将其送到南京,路费由大明承担。

这个过程中谁也无法阻拦,所有阻拦者都会成为“斩首者”,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的痛恨。如今人们谈到古时的清官,基本上都举例的是海瑞、包拯,很少会提起到孙嘉淦。

孙嘉淦来自于清朝,几乎将“清廉”一词演绎到了极致。据民间野史记载,他在告老还乡的时候因为没有积攒下太多的财富,专门让人装了十几箱砖头充脸面,这可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消息传到了皇帝耳朵里,随即下令将这些砖头全部换成真金白银。这说来也令人疑惑,在为官的过程中,他有着何种成就?为何能得到天下之主的这般认可?

朝廷重臣

历史发展到现在,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千年的古训不容有失,直到现在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公元1683年,孙嘉淦出生在山西兴县。因为家庭条件过于贫寒,自己只能一边耕作一边借书去读。即便生活如此不易,但孙嘉淦从未忘记过初心,在31岁时成功考中进士,开启仕途。



当时在位的皇帝为康熙,孙嘉淦并没有得到赏识,一直被分配在地方当小官。虽然仕途之路并不是很顺利,但孙嘉淦从来没有忘记过初心,在当地积攒下了较好的名声

康熙驾崩后,雍正皇帝继位。后者刚刚经历过九子夺嫡,对所有事情都是亲自过目。朝廷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对雍正帝发表建议,如果稍不留神就会掉脑袋,这种亏本买卖做不得。

既然没有人敢来开这个头,那我就来当这个“另类”。官场上活跃了几年,孙嘉淦算是有了一定的见解。雍正继位后不久,孙嘉淦就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是对雍正毫无隐晦地批评质疑。皇权不容挑战,雍正不但没有任何生气之意,反而将其官职提拔。当天下午直接将其召入朝廷,宣布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清廉之路

严格来说,孙嘉淦从步入仕途开始,就一直保持着清廉的初心。在担任国子监司业一职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回乡守孝时间还没结束,就应百姓的呼声继续兼任着职务。

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皇帝登基,再次对孙嘉淦进行了晋升。还没等诏书下达,孙嘉淦就对乾隆皇帝进行上书,表示“君主必须懂得三习一弊,不可有任何疏忽”。



如果这是朱元璋,孙嘉淦的脑袋恐怕当场就掉下来了,乾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将其从刚刚晋升的左都御史晋升到刑部尚书。这个官从一品,任公检法司四长合一的职务。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孙嘉淦是何等的器重。后者并没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从来都是秉公断案”。但凡听到有疑案的说辞,立马就会亲自查办,从未有过任何疏忽。

《清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孙嘉淦刚刚上任的时候,地方爆发了一场抢劫案。因为民怨声音过强,朝廷方面也是十分重视。衙门得知后关押了许多人,罪名全部都是“莫须有”。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应付朝廷的催促,但真相却得到了很大的质疑。孙嘉淦得知后专程前往,通过个人智慧将审讯结果推翻。中途曾有几个人想要送金条,但都被孙嘉淦拒绝

年老归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