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0万太监,但故宫只有9千个房间,太监们住哪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朝有宫女九千、内监十万,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通俗地去讲,明朝的太监数量在10万余人。有人认为这有些夸大事实,但清朝的太监是出了名得多。

从先秦宦官制度确立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只要提到这两个字,很多人脑海中则会浮现出另一个词“卑微”,他们大多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随着时代的发展,宦官慢慢演变成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记得《大秦赋》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这算不算是一种逆转?



秦朝建立后,宦官正式由少府接任,对朝廷的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邦建立汉朝后,意识到了这一制度的弊端,特意召了部分文士,抑制他们手中的权力。

此后宦官的权力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到了汉元帝时期才有所复萌。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宦官专政再次成为朝代之痛。

到了明朝时期,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特别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数量,堪称整个“历史之最”。



回到问题最初,明朝如果按10万太监算的话,居住的地方不过9000个房间。如此庞大的数量群体,他们每天晚上住在哪里?

数量之多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理解一点:明朝的太监数量为何如此之多

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很多宦官都仗着他年龄小,在他眼皮子底下“疯狂跳舞”。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等人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了崛起之路。

这八个人都是名正言顺的太监,在朱厚照面前投其所好赢得信任。朝廷正派大臣看到后,认为这对一个国家不利,但一方面忌惮皇帝的颜面,同时还不敢得罪这几位太监。



在张太后等人的策划下,他们准备逼迫朱厚照退位。谁曾想太监们的眼线渗透到了朝廷各个环节,计划还没有实行的时候,就被朱厚照先下手为强

这些正派大臣是为国家好,看到这样的惨状,他们决定集体辞职,以此唤醒皇帝朱厚照。

按理来说,这些事情都要由宰相处理,明朝怕权力集中,特意废除了宰相制度,那就只能由朱厚照个人打理。他年龄小根本不懂轻重,六部的人则集体上书,希望可以留住这些人。

堂堂一个皇帝,你让我干这样如此有损颜面的事情?脸往哪儿放?何况我是皇帝,什么事都由你做决定,我来干什么?



这次辞职和上书不但没有唤醒朱厚照,反而让他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针对,有些被“架空”的意思,他开始拉拢朝廷上的宦官。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数量变多岂不是意料之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