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傅作义参加阎锡山宴请,力辞上座,坐上座者席后暴毙

分享至

1936年11月,时任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的傅作义率部取得百灵庙大捷,震惊国人。

老蒋称赞其为“民族复兴之起点”,延安也派人送去“为国御侮”的锦旗。傅作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不久,他奉命回山西太原向阎锡山汇报战况。阎锡山设宴为傅作义接风,安排了手下众多军师长招待。

但奇怪的是,他自己却临时借故未出席,而是交由时任太原警备司令荣鸿胪主持。

由于傅作义最晚到,大家特意为他留出上座。

傅作义为人谦逊,说什么也不肯入上座,而是把在与红军作战中立功的第34军军长杨效欧推上上座,并说:“没有你们在后方打仗,维护稳定,就没有前方的胜利。”

在座大多为保定军校同学,杨效欧是三期老大哥,于是便没有谦让坐了上座。

不料散席后,杨效欧半夜在家中暴毙,医生得出的结论是“急症”。

据陈长捷回忆,他在事发前不久见过杨效欧,当时的状态是“神采奕奕,谈笑风生,绝无病容”。但见过其遗体的人却说:“脸面及指均发黑,近似中毒。”

晋军官兵私底下议论,杨效欧是替傅作义死,这次酒席原本为傅作义准备了一杯毒酒,但他因未入上座而逃过一劫。

傅作义闻讯后当即叫副官买了欧亚航空的机票,未向阎锡山告辞便匆匆飞离太原。

关于此事,多位晋绥军将领的回忆录中均有提及。

如果传闻为真,傅作义作为抗日功臣,又是阎锡山手下大将,阎为何要置其于死地呢?



傅作义

傅作义遭遇职场潜规则

傅作义是晋南临猗人,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到阎锡山的晋军中工作。

在1926年的军阀混战中,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吴佩孚攻打冯玉祥的西北军。但晋军战败只能退守雁门关,仅留傅作义的第8团固守天镇。这里是晋北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傅作义孤军面对西北军三四倍兵力,困守三个月之久,直到对西北军发起反攻。这次战役阎锡山最终占领晋绥地区广大的地盘,实力大增。

傅作义成为反攻取胜的关键,他被立即晋升为旅长,战后又被提拔为中将师长,时年仅31岁。

1927年,北伐军节节胜利,攻占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并在河南击溃奉军主力。阎锡山见风使舵,放弃与奉军合作,转而支持老蒋。随后分别以商震和徐永昌为总指挥分两路攻打奉军。

傅作义负责切断京汉线与京绥线奉军的联系。他率部成功拿下河北涿州,楔入奉军中间。不料两路主力遭到奉军反击败退回山西,傅作义又一次成了孤军,遭到围困。

奉军以数倍兵力,先后发起5次大规模进攻,张学良亲自驾飞机到涿州上空侦察,但奉军的进攻都未能得逞。

阎锡山曾致电傅作义,要求其固守待援,却始终未发一兵。傅作义在被围困3个月后弹尽粮绝,为保存部队只能向奉军投降。

涿州之战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傅作义吸引了大量奉军,为北伐军反攻创造了条件。傅作义也因此闻名国内,各方争相拉拢,这也成了阎傅矛盾的开始。

战后张作霖亲自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傅作义,想任命其为奉军军长。但傅作义极力推辞说:“要不是城内连酒糟都吃完了,我是不会投降的。”

张作霖一怒之下要杀傅作义,张学良非常珍惜傅作义的才能,极力劝说父亲,才保住了傅作义的性命。

后来傅作义趁北伐军与奉军作战混乱之际逃到天津收拾旧部,被任命为天津卫戍司令。奉军大势已去,张作霖率部退回东北,不料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张学良接管东北政权后非常厌恶内战,派人将此前收编的7000多名晋军士兵归还给傅作义,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除张学良外,老蒋也在极力拉拢傅作义,曾两次派人到天津游说其加入中央军,并送上万元巨款。

傅作义婉言谢绝,为表忠诚主动将此事告知阎锡山,并交出收到的钱财。

阎锡山表面很高兴,对下属说:“傅作义义重如山,是咱们的关云长。”又派人把钱送还给傅作义。但他内心已经产生了猜忌,开始压制傅作义。



阎锡山(左)

阎锡山用人有个特点,喜欢用晋北人,尤其是五台老乡,对晋南人在使用时会严加防范。

这跟他早年经历有关,阎锡山最著名的言论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这也是他从政风格的写照。

辛亥革命以后,山西革命党人酝酿起义。担任标统的阎锡山玩弄两面派手法,一边与清朝的山西巡抚往来密切,一边又以同盟会员身份参加革命党的活动。

当太原起义成功后,要推举领导人,阎锡山安排亲信军官参加,并以武力手段恫吓参会的旧议员,将投票选举改为选手选举。

最终以非正常手段攫取山西的领导权,此举也为晋南一些革命党人所不齿,因此在山西内部一直存在晋南反对派。

傅作义因为作战才能得到阎锡山赏识,但并不属于阎锡山的核心圈子,升迁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遭到打压,这也是职场潜规则。

不过,此时两人的矛盾尚未公开。

功高盖主引阎锡山不快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反蒋。起初傅作义在津浦路上作战顺利,但阎锡山却做了一件让他心寒的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