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最离奇复杂的悬案,困扰中央几十年,53年后一高僧揭秘

分享至

1989年12月30日,有四个人来到了福建永泰下傺寺,这四个人以县委党史办郑孝茂带头,另外三人分别是省、市、县委组织部派出的调查专员,他们组成了一个调查小组,前来下傺寺拜访一名高僧。

高僧名叫杨道明,他的年龄已经高达八十岁,然而在得知来访四人的身份后,他却红了眼圈。



他对面前的四人说到:“妙圆和尚就是钟循仁,我已经八十岁了,快要死了,就算钟循仁生前嘱咐过我要保密他的身份,但是我害怕一旦我去世,他的行踪就会成为党史上的一个悬案,对党不利,为此我很着急。”

这个钟循仁是谁?为何他生前要嘱咐杨道明保密他的身份呢?

他的行踪又为什么会成为党史上的悬案?甚至需要专门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来调查呢?

临危受命的书记

钟循仁1905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接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得他成长为了一个爱国的有志青年。

见到了当时普通百姓因为战乱而吃不饱穿不暖的惨状,他的心里十分的不是滋味。

幸运的是,钟循仁遇见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心中为国家和为人民的抱负得到了实现的可能。



1926年,共产党员陈奇涵来到兴国县开展工农革命运动,第二年钟循仁便参加了高兴乡农民协会,积极投身到了农民运动中。

随后他更是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分田抗债斗争,不久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并且因为成绩突出,担任了兴国县高兴区的区委书记。

就这样,钟循仁一边将自己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一边积极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和广大群众支前。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以钟循仁为首的县领导一班人,处处模范带头,言传身教,在全县干部中培养起了为人传颂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在1932年9月的扩红竞赛中,兴国县在钟循仁的带领下,只用了十天便扩充了一千六百余名工农红军子弟兵,超额的完成了任务,一度让兴国县被誉为中央苏区模范县,曾多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赞誉。

毛主席夸赞钟循仁时说到:“兴国模范县,实际上是在钟循仁手上创造出来的。”

然而战场上的形势变化极快,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疯狂的围剿之下,同时因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就这样失败了。

迫于形势需要,中共临时中央决定率领主力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为了适应今后战场以及撤退的需要,中央决定将原赣南战地委员会所属于都、赣县、杨殷及粤赣省的登贤等四县组成赣南省。而钟循仁临危受命,担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省军区政委。

要知道,主力红军离开之后,依旧留守的地方干部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如狼似虎的国民党反动势力随时可能进攻,留下无异于九死一生。

钟循仁知道后并没有抗拒党中央的决定,反而笑着对领导说到:“我一定不会辜负党的信任,圆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很快,钟循仁便动身前往于都县城,当时的于都县城是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撤离中央中央革命根据地前的主要集结地。



钟循仁一到于都县城,便忙的马不停蹄:派人寻找木船,筹备建桥材料以让红军主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渡过贡江进行突围;勘探地形,组织人力物力,甚至造桥部队的日常生活钟循仁都要亲自过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钟循仁的带领,造桥部队日以继夜的奋战下,仅仅只用了五天,贡江上便如同神话般架起了五条“长虹”,保证了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调令带来的困境

在红军主力开始了伟大的万里长征后,钟循仁一直在暗处进行着革命工作。一直到1934年的12月下旬,中央分局的一纸调令将钟循仁派往福建,接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纸调令,竟然让钟循仁再也没有回到党的怀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