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深得汉武帝宠信,一年升迁四次,为何却被满门抄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句子。

可古往今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主父偃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曾经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深得汉武帝宠信,一年升迁四次,为何却被满门抄斩?



出身贫寒的主父偃

主父偃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贫寒到什么地步呢?他后来如此出名,可史书甚至没有记载关于他家人的任何信息,甚至连出生年月日都没有,尽管出身贫寒,可主父偃并没有放弃成为人上人的想法。

主父偃在学校的时候,学习的是诸子百家中的杂学,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他曾经在诸侯王的领地云游,期待能够遇到自己的伯乐,可惜诸侯王都不怎么理会他。

早年的这段经历,给主父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主父偃选择直接上书汉武帝。

当时的汉武帝,正在不遗余力地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吴楚七国之乱更是把汉朝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汉武帝雄才大略,自然不能容忍诸侯王的势力超过中央政府,可怎么名正言顺的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主父偃来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诸侯王的所有子嗣都能够获得一块土地。这样,诸侯王的势力就被削弱了。

汉武帝大喜,推恩令很快向全国颁布,诸侯王虽然知道这会削弱他们的势力,可很多诸侯王的嫡子和爱子都不是一个人。他们对于推恩令并不抵触。

主父偃提出的建议,算是为汉武帝立下了大功。

后来,主父偃又为汉武帝提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汉武帝非常开心,于是他让主父偃一年内升了四次官。



升官后的主父偃,自己也认不清自己了。他开始收受贿赂,有人曾经劝说过他。可是他说自己小的时候一直平凡,别人一直看不起他。现在如果不能功成名就,还不如干脆就被杀死。

除了收受贿赂以外,主父偃还把自己的矛头对准了诸侯王。当时,燕王和齐王都有私德不修的毛病。主父偃开始状告这两个人,最后,这两个人都自杀了。

这两个人都自杀吓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赵王。赵王和齐王和燕王差不多,都是个好色之徒。赵王觉得,如果自己继续放任主父偃,那下一个倒霉的绝对就是自己。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状告了主父偃。

主父偃这个时候已经犯了众怒,大臣们都向主父偃行贿,免得被他盯上。诸侯王在主父偃面前更是什么也不敢说,大家都觉得主父偃是个威胁。



主父偃的死亡

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可是大臣们都上奏让汉武帝杀死主父偃。有人更是表示,燕王、齐王相继死亡,如果皇帝不杀死主父偃的话,人们会以为这是皇帝的主意,皇帝刻薄的名声就会传遍天下。最后汉武帝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杀掉主父偃。

祝敷衍最后不仅生死,而且还连累他的家人一起没事儿,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挺难过的事。



主父偃的悲剧

主父偃少时贫寒,这种贫寒多少也让他的性格有一些扭曲,他太过于着急,希望能够立刻证明自己,所以他直接来长安上书汉武帝的时候,有着最后一搏的心态不成功便成仁。

这种心态也导致主父偃最后成功后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他似乎想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比对方要强得多,你当初不是看不起我吗?

现在还不是要屈服在我的威势之下,有人曾经好心劝说主父偃低调一些,可是主父偃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人这一辈子,要是不能轰轰烈烈,那还不早点死了吧。

主父偃早年的生活,让他在成功后缺乏平和的心态。而那些反对他的大臣,大多数也是因为生存。这些大臣害怕被主父偃盯上。毕竟,那个时代,谁还没有一点见不得光的事情呢?



从古至今,做事太过急躁的人,一般下场都不会太好,晁错急于帮助汉景帝削藩,结果被“衣朝衣斩于东市”。建文帝着急削藩,结果害得高祖子嗣纷纷自杀。自己也丢掉了江山。崇祯皇帝急于振兴大明王朝。底下的大臣动辄得咎,最终大明王朝灭亡。光绪皇帝推动维新变法时过于急躁,最终导致自己被囚瀛台,失去权力。支持维新变法的大臣也大多数被杀。

君王尚且不能承受得罪人太多的结果,更何况主父偃一个大臣。

有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光宗耀祖最后却为自己的宗族带来了灭顶之灾。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些东西。哪里能说得清楚呢?



人在低位的时候,反而比较容易保持本心,因为想的东西很纯粹。没有中榜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金榜题名,金榜题名以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获得更高的官位,反倒是获得更高的官位以后不一定能够保持本心为人民服务,为君主出谋划策,说不定那个时候想要的东西更多,比如钱财,比如美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