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让诸葛亮自取帝位,细思之下是为刘禅称帝上了双保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了汉中要地。

随着这一连串的胜利,刘备集团开始发飘,觉得曹操也就那么回事,根本不可怕,这种情况之下,人就很容易犯错误,而刘备和诸葛亮也是如此,在军事上选择了冒进,派关羽孤军北伐曹魏。

还别说,关羽确实很厉害,他水淹七军,斩杀了庞德,还生擒了于禁,并将曹仁围困在了襄阳。

一时间,风光无限,但是风光的背后却暗藏着致命的冷箭,即荆州后方空虚。

当时可是三方鼎立,曹操和刘备两方势力打斗正酣的时候,孙权一直在冷眼旁观,他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但在利益面前,盟友二字则会变得一文不值。

趁着荆州空虚,孙权单方面撕毁盟约,命令吕蒙去夺荆州,吕蒙分析时局之后以白衣渡江,不费吹灰之力将荆州中的江陵和公安两地抢到了手。

这两地是荆州重镇,关羽只得南退,最终由于没有接应而败走麦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关羽去世、荆州失守,刘备元气大伤,而没多久之后,高喊着要为关羽报仇的张飞也被部下所杀,怒不可遏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举全国之兵征讨东吴,结果却被陆逊来了个火烧连营,刘备无奈只得兵退白帝城,此后一病不起。



眼瞅着生命走到了尽头而汉室未兴,刘备叫来诸葛亮等人进行了托孤,并且直言如果刘禅不行,让诸葛亮自取帝位。

那么刘备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安排?细思之下其实他此举正是为刘禅称帝上了一个“双保险”。

我们姑且把白帝城托孤当成一场电影,来分析下这次事件的前前后后。

白帝城托孤前的兴兵伐吴

想必,不少人在看到孙权撕毁盟约在刘备背后捅了一刀,会认为这孙权这碧眼小儿太损了,怎么阴险怎么来,在背后捅刀子明显不讲武德嘛。

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孙权阴险,更大程度上,孙权也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的。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被魏蜀吴三家所分,之后孙刘联军和曹操在南郡又打了一架,结果是东吴控制了南郡。

后来刘备便以土地狭小为由,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至于孙权为何会同意,我们下次再细说。

刘备都督了荆州,也就意味着有了荆州的控制权,后来刘备以此地为跳板,又拿下了益州,自此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算是实现了,而蜀汉也因此在三方势力中站稳了脚跟。

可是借的东西总是要还的。

刘备得到蜀地之后,孙权就要求刘备归还南郡,如果不给南郡也行,那就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让出来交换。

刘备听闻后又提出了“取凉还荆”,孙权自然不愿意,后来关羽又将孙权派去的三郡长官,尽数驱逐,孙权自然就不能忍了。



本来嘛,你借别人的东西却不还了,而自己去讨要又遭到了一阵羞辱,这放在谁身上都不能忍。

既然软得不行,那就来硬的,所以这才有了孙权趁着关羽北伐让吕蒙抢荆州这事。

荆州一失,刘备元气大伤,之后,刘备集团便陷入了走向衰落的怪圈之中,后来刘备兴兵伐吴,彻底断送了蜀汉的美好前程。

这便是白帝城托孤这场电影发生的大背景,我们接着再来看其中的影帝。

白帝城托孤中的影帝人物

兴兵伐吴,惨败而归,刘备兵退白帝城一病不起,他自知大限将至,将诸葛亮等人叫到跟前安排后事。

蜀汉作为三方势力中势力最小的,又接连损失猛将和地盘,最为关键的是这是一个依靠刘备个人魅力拉扯起来的政权,这时候的权力过渡最为危险,稍有不慎蜀汉政权便会直接提前退场。

诸葛亮等人来到了白帝城之后,刘备倒也不含糊,他拉着诸葛亮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就是说,诸葛老弟啊,你的能耐我知道,能顶十个曹丕,是个干大事的人,刘禅这小子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干皇帝的料,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直接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听后,那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对刘备说: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的这个答案,刘备无疑很满意,之后他又叫来刘禅,让他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父亲般对待。

至此,白帝城托孤这场电影算是演完了。

而刘备和诸葛亮都是这场电影中的影帝,他们两个都在卖力的表演,表演给谁看呢?

当然是给那位最为关键的观众看,此人名叫李严。

白帝城托孤中的关键观众

在白帝城托孤这件事情中,不少人只看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但其实李严也是其中的关键人物,而他自始至终都不应该被忽略。

刘备托孤并不是只召见了诸葛亮一个人,李严是另外一位托孤的大臣,并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由此托孤大臣中便形成了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微妙局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