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与张海先生

0
分享至

者:李元博

今年4月10日,我应张海先生邀请赴京参加《行稳致远·张海八十以后书法新作展》开幕式。本次展览海内外仅发出请柬200份,能够在张海先生的印象中有点位置,这让我感到十分激动,回想起张海先生与我交往的那些历历在目的感动,我决定用这篇《我与张海先生》的文字来平静我难以平静的心情。



《行稳致远·张海八十以后书法新作展》开幕式现场

在我看来,我与张海先生的交往可以作为当代书法圈里的一段佳话来传颂。

初次交往

张海先生与我的第一次交往是在2017年国庆假期,这对我是一个突然事件。此前,受中书协研究部、全国公安文联、陕西书协厚爱,当年9月23日,在西安举行了我的新书《书法美学解析》学术研讨会。十天之后的一个晩上,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显示“元博先生:您好!我是张海,请您在方便的时候给我回个电话”。这条短信让我很犹豫,不是不想回电话,而是不敢相信。以张海先生在书法界的影响力,直接联系我这么一个书法界不大出名的人,根本不可能;即使张海先生真的有事吩咐我,通过秘书联系我似乎更符合现在一般人的行事“惯例”吧。可是,如果有“例外”呢?我这样对待当下的书界大家,会不会闹出历史笑话?我反来复去,几经辗转,最终还是将电话回了过去,这一回,我分明听到电话那头的洪亮声音:“元博先生,我是张海。您的《书法美学解析》一书,我看过了,您的著作很有分量,理论上有创新,很有建树。您在西安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有好几位参会者回来都给我说了,开的很好,我衷心祝贺您,遗憾的是我没能够参加。”这让我确定了三件事,第一,确实是张海先生。第二,张海先生对我的学术作了肯定。第三,张海先生确实有礼贤下士的大家风范。



2017年9月23日,李元博《书法美学解析》首发式暨学术探讨会在西安举行



李元博在《书法美学解析》首发式上签名

张海先生没能参加我的学术研讨会,这个遗憾自然是我造成的,因为在当时,我能邀请一个中书协的副主席已经十分满足,哪里敢奢望张海主席出席。紧接着,张海先生的话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他说,有两位理论家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高等教育编撰了一本书法美学教材,常规做法是应该召开一个专家座谈会进行修改和完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他现在只想请两位专家,一位从专门研究机构中选,另一位从有独立学术见解的业余理论家中选。“在后者中,我选了您,您如果同意,我就尽快把书稿给您寄去,希望您能在二十天之内认真通读,然后写一篇修改意见供书稿修改参考”。自己的著作能够得到张海先生的重视,自己的学术思想能直接派上用场,这对我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欣然答应,并认真完成了一篇约八千字的审读意见。后来先生用短信回复我:“元博先生,修改意见很好,十分感谢您的大力支持。以后您有需要我做的事情,请您直接联系我,我将收到即办。”以上就是张海先生与我初次交往的简要情况。

其实,张海先生11年前就与我有过接触。记得那是2006年11月20日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作品展览及颁奖盛典期间。那次活动由公安部政治部、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全国公安文联共同举办。张海先生时任中国书协主席,作为主办方之一的领导人出席了活动;我当时是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副主任、陕西省公安文联主席,担任活动筹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那时我已自学书法20多年,也是参加那次书法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观看展览和颁奖仪式上,先生都与我有接触,只是从此我记住了先生,但先生未必能记住我。

之后的交往

初次交往之后,张海先生与我便保持了持续不断的联系。



张海先生为李元博《书法美学解析》题词

2018年8月,《文化艺术报》将以《书法艺术的科学逻辑》为书名出版我的《书法美学解析》评论文集。鉴于张海先生在书法艺术界的影响,也为了避免再度发生上次学术研讨会没有邀请先生的“遗憾”,我便发短信,说明意图,请先生为我题词。没想到我的短信发出仅十几分钟,便收到先生四个字的回复:“收到,即办”。三天后,我收到了先生从北京寄来的快递,打开一看,果然是先生用他刚劲有力的小字行草书写道:“李元博先生依托黑格尔美学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照书法,形成了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书法理论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庆贺。”落款为“丁酉冬张海于京华”。先生的题词印在了我评论文集名家评语的首条位置。

时间到了2019年底,以陕西省文联为上级主管单位,陕西省民政厅正式下发了同意成立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的批复。在第一次院长会议上,大家一致提议由张海先生来作即将成立的全国唯一的书法美学研究院的艺术总顾问,并希望张海先生能为研究院题写院名和题词。我按照大家的提议,给张海先生发去短信,张海先生很快回复道:“元博先生,短信收到,诚意明白。首先对成立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一事表示衷心地祝贺!其次感谢你们的盛情邀请,不过我不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内行,如果你们觉得我作艺术总顾问合适,那我也就同意。如果你们以后有了比我更合适的人选,可以随时让合适的人来担任,我会予以支持,请你们酌定。短信中有关题写院名和题词诸事,我会尽快办理,过几天就寄去。请勿念。”五天之后,我收到了张海先生用隶书题写的纵横各八尺长的两幅院名和一幅内容为“心系书法美学 立志开拓创新”的行草书题词。一看地址是从深圳邮来的,随后从新闻上我才知道先生原来在深圳忙着,可尽管如此,却丝毫没有影响对我们的支持。

张海先生说他不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内行是很谦虚的。我们都知道,尽管他以书法创作为主传承中华书法文化,同时,在组织书法活动和书法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对河南和全国的书法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他所发表在各大媒体上的《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 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弘扬优秀传统 永攀书艺高峰·当代书法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书法“尚技”刍议》等文章,对当代书法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引领作用。可见,先生所谓的他“不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内行”,是先生的谦虚之词。

2020年5月30日,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在西咸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因为当时疫情势头很猛,我向张海先生通报了消息,并在成立大会上展示了先生题写的院名和题词三件墨宝,由此人们对这个新成立的研究院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时隔三个月的2020年8月中旬,我闻知8月30日张海先生将在河南郑州举办“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一一张海80初度新作展”,我们研究院的同志一起商量,决定由我带队,马晓安、杨凤生两名副院长和三名理事会成员共6人,组成学习观摩团,驱车专程前往郑州祝贺。8月29日下午4时许,我们住在了离郑州不远的焦作市,我用短信把我们第二天参加先生书展开幕式的事情告知先生,没过十分钟,先生就给我回电话,并安排他的学生殷全增老师负责接待我们,并明确展览开幕式结束后他要留出时间和我们见面。



研究院组团参加张海先生“八十初度作品展”合影

8月30日上午9时许,张海先生的盛大书展隆重举行,我们按照安排集体参加了活动,观看了先生的大作,大家为张海先生书展的宏大场面所震撼,为他“八十初度”“力耕不欺”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他五体俱能,尤以隶、草兼融,力透纸背的书法功力所折服,都无不激动地感慨道“过瘾,太开眼界了”。



张海先生与李元博交谈

开幕式结束,先生先陪同嘉宾们观看展览。之后,约十一点,近百名媒体记者端坐在一个大会议室,先生举行了记者会。十一点半,本来是先生接见我们的时间,但多家大媒体坚持要对先生进行采访。到了十二点午饭时间,先生细心地交代殷老师安排我们先去宾馆就餐,吃过饭在宾馆等着,他结束采访就立即在宾馆见我们。时间到了中午1点10分,先生终于结束了釆访,他顾不上大半天的劳累和饥饿,驱车来到宾馆见我们。年已八十的张海先生精神矍铄,他认真听取了我有关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的成立及成立后三个月的活动情况汇报后,他对研究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热情赞赏和鼓励。他说:“元博先生50万字的《书法美学解析》是一本最新的书法美学专著,为当代书法理论创新作出重要贡献,现在,有元博先生带领,你们成立了研究院,我希望你们能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枯燥,使研究更深入,更有成效。把书法美学理论研究工作推向新阶段。”谈话中,张海先生还和我们“拉家常”,他说,“我和陕西有很深的渊源,很有感情,家里有好多位亲人都在陕西,父母还安葬在宝鸡塬上。”四十分钟后,张海先生高兴地和我们合影,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大家都被张海先生的所行所言所打动。

我们前去观摩先生书展的几位书家一致认为,“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张海80初度新作展”,在当代有两点重要启示:一是“一厘米”精神,它昭示人们,当一个人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时,即使要再上升“一厘米”都是十分不易的。而张海先生这次的展览体现的正是这种“一厘米”的追求,这就是“张海精神”。另一是艺术上的“破锋行草书”,是张海先生在传承中的创新,也是张海先生对中国书法发展的贡献。

次年3月,我接到了张海先生打给我的电话,大意为:不少书法家对展览中的破锋行草书有诸多见解,我想把有关材料邮寄给您,请您也就此发表意见。我当时说,我正有这个想法,只是未征得您的同意,我不能贸然行事,今先生有此意,正随我愿。于是,我认真阅读了先生寄来的资料,经过系统深入的思考,写了一篇题目为《张海破锋行草书的审美与价值》评论文章。全文约7000字。我认为,张海先生的破锋行草在书法艺术上的独创性,着实令人瞩目,于是我在文章的开头激动地写道:“世有张海,然后有破锋行草书,意即是说破锋行草书是因张海先生而出现的一个书法名词。历览几千年的书法史。此前人们是不曾见闻的。这就是张海先生破锋行草书原创性最简要的证明。”此文曾在《文化艺术报》等媒体刊发。2023年5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激扬文字·张海破锋行草书评论集》,书的编者是书法理论巨擘西中文先生。西先生在我的文章前面增加了内容提要:“对书法的审美与评价,应该有这么三个基本层面:一是技术能力,二是外在形式,三是内在精神。本文将依照这个思路对张海先生的破锋行草书的审美与价值提出我的看法”。西先生的概括十分确切,把我文章的要领抓住了。



张海先生为“十四运”捐赠作品

近年来,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在坚持经常性研讨沙龙和各种书法创作及展示活动的同时,有三项重大活动:即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于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在陕西举行,研究院以“线条之美·助力全运”为题,向全运会捐藏了28名书法家的百幅书法作品,张海先生捐赠“厚德载物”隶书佳作;在研究院成立两周年、李元博《书法美学解析》出版5周年的纪念活动时,我们研究院决定出版以反映该院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反映研究院工作活力的《线条之美·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图录》一书,张海先生应邀提供了“与千卷图书为友 留一根脊骨做人”的丈二巨幅竖式楷隶作品(高清照片)和《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 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的近万字理论文稿;2023年2月27日研究院联合西安曲江艺体中心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艺体存真·书法名家手拉手现场创作展》活动,25名陕西书法名家与50名小书法家(中小学生)和15名外国书法爱好者,同时、同场地现场创作并展出,张海先生应邀为此次活动题写了“艺体存真”的展标。可以说,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的成立与生机勃勃的健康发展以及在书法学术界的积极影响,张海先生的关注和无私的支持产生着高标效应。



张海先生为“艺体存真”书法活动题写会标

今年3月25日上午9时许,我收殷全增老师微信发来张海先生的请柬:“尊敬的李元博先生:您好!兹有一事敬陈:我的个人书法展览,‘行稳致远一一张海八十以后新作展’将于四月十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鉴于自己年事已高,此展或成为收官之作,故用心良多。此展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除综合厅外,另有小字行草书厅、破锋行草书厅。中国美术馆全力以赴,力求将展览办出新意和特色。

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实乃仰您长期以来热情关心和鼎力支持,真诚激励和善意批评所致。深知您抽暇不易,但私心切盼能出席十日下午二点半在中国美术馆的开幕式。给我以指导。此行既不开座谈会,也无需撰文。春风拂面,相见言欢,轻松愉快。”落款为:张海敬邀,时间是3月22日。

接到请柬(文),我既喜又惊,喜的是张海先生80多岁的高龄还在中国美术馆以宏大场面展览,说明先生身体健康,创作力旺盛,着实让人高兴;惊的是先生一生为书,又处在中国当代书法的顶端,无论是社会人脉还是书道高人,交往之广,数以千万计,而在中国美术馆限定不超过二百个嘉宾的请柬中竟然有我这么一位结识时间不长的新人,但这是真真确确的事实。我稍作思考,立即给殷全增老师回复道:“邀请函收到,我十分荣幸,一定按要求准时参加。”

我预订了4月9日10点40分开往北京的动车票。9日上午我提前一小时赶到西安北站准备乘动车赴京。上午9点49分,我收到殷全增老师的信息:“李先生:今晚张海先生有意同诸位理论家小聚,是否方便?请您及时示知,以便提前预定座位人数。”我喜出望外,我本来想在展览前夜面见先生,不料先生已专门作了安排,我便立即回复道:“谢谢!我一定参加。”当晩,先生与十多位已经到京的理论家们一起小聚用餐。聚餐中先生既畅叙书法生涯,亦论此展旨意,在座者无不为先生终身务书,引领当代几十年的不懈追求所敬佩。小聚将散之际,先生又与我私语若干,他夸我的书法美学理论,还特意对我说,他在朋友圈看到了我发的近期书作,他说:你“二王”,写的既传统又很有个性特点,他鼓励我坚持写下去,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张海先生在“八十以后新作展”上致辞

次日,我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高朋满座、贤者云集、气势恢宏的展览开幕式。在前后十二排的第六排中间稍偏右的位置上,我找到名签坐定后,心中在想:我虽写了近四十年字,也取得了一点理论研究成果,但我从来都没有奢望过能坐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殿堂,出席当下中国资历深、影响大的书法大家的书法大展,但这又确实是真的。这对我来说是意想不到荣耀。

交往的印象

张海先生与我,是一种书法艺术与学术层面的交往,简单直白,清纯透亮。而且,凡他让我做的事情都一概付足了稿酬,而我请先生做的,先生却分文不取,全都做了贡献。

张海先生与我交往的情意,让我生出了很多感慨,给我总的印象是:张海先生是当今书坛难得一遇的好人,在他身上具有很多当今世俗眼光里所不能理解的诸多优秀美德和高尚品质。他的格局,他的境界,折射出他之所以能够把事业做到极致的大家风范。

张海先生礼贤下士,他没有当今人际交往中那些复杂的世俗规矩。他那么显耀的身份,与我首次联系,就直接能亲自发短信、通电话谈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看出了他能甩掉一切显示他“高贵”身份的束缚,跨越所有人设的社会角色之间的距离,直接与他需要沟通的个体进行平等交往。在他的观念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价值是互补的,因而,张海先生的谦虚以及对人的尊重,是科学的,真实的,他所具有的博大胸怀,是他能“八十不老”,能把事业做到这个位置的德的支撑。

坦诚、直白,是张海先生与我接触让我留下的一个最深刻印象。他不仅能直接与一个仅有中国书协会员身份的人联系,而且又是那么的坦诚与直白一一真诚的肯定和评价我的“贡献”,又丝毫不加掩饰地请我“帮忙”、“提出意见”,在不到十分钟的电话沟通中就完成了一件很多人几天才能做了的事情。他的坦诚、直白、干练的做事风格,实在难能可贵。

张海先生“收到即办”雷厉风行的作风,同样是感人至深的。“收到即办”是不是张海先生给我开通的特殊“通道”,我不得而知。但这七、八年间,无论是我请先生为我个人题词,还是我们开展书法活动请先生赐以墨宝,抑或是某项工作需要先生支持,我每一次给先生发去短信,先生不仅回复的很迅速,而且都是干脆简练的四个字:“收到,即办”,和他最初对我的“承诺”一模一样,从不推辞,也从未懈怠。我以为,先生这种简单明快、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背后,支撑他的是更为本质的诚信,是对书法事业的无私奉献,进而言之,是一种推进书法事业发展的高尚人格。如此简单明快的交往,谁能不为之欣慰呢?



李元博获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一等奖

我,严格地说,是一个职业政治机关工作者。我工作了四十年,三十八年半都在部队各级政治机关和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工作,其间,我以一个战士报道员的身份负责工作,连续三年我团新闻报道工作位居全师第二名;我任师里新闻干事并负责工作,连续四年位居全兰州军区师级单位新闻报道工作第一名;在军区报社当编辑时,我在完成编辑任务的同时:利用上班的空闲时间,撰写了五六十篇青年思想漫谈,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以《观照自我》为书名编辑出版;我在大军区政工研究室任研究员时参与为大军区政委、政治部主任起草讲话、参与政治工作大型调研以及编辑有关内部刊物;我在省军区政治部任秘书处长时不仅完成了正常工作任务,要给省军区政工首长起草讲话,每年还都在总政政简报上刊用一至两篇政委或政治部主任的署名文章;我在安康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时省军区首长让带着总结、推广10年安康民兵“参建(以民兵成建制的形式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任务,以至我五月份上任,经过三个月十个县区逐个调研摸底,于当年9月以军分区党委的名义向地委和行署呈报了《关于召开安康地区民兵“参建”总结和表彰大会的意见》,经地委研究同意,于当年12月召开大会,省委副书记、省军区政委,兰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总参、总政有关部门转发了陕西安康民兵“参建”的经验;我在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任副主任后积极争取政治部主任和厅党委的领导,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一边指导工作一边推出典型,于2012年形成了陕西公安队伍建设“1+9”制度体系,并于当年在全省公安系统开展了队伍建设规范年活动,使陕西的公安队伍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连续六次在全国厅局长和政治部主任会议上介绍经验,我于当年10月撰写了26万字的《陕西公安政治工作实践与认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一句话,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机关职业生涯中,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张海先生(右三)在出席“全国民警书法大赛”展览时与李元博(右二)等合影

书法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是我早年为退休后安排的一种休闲方式,它可以作为我退出工作岗位后能继续与社会保持联系的桥梁,我之所以30岁在宁夏大学上学期间开始正式临帖练书法,就是出于这么一种考虑,所以,尽管我几十年如一日,基本做到了每天动笔临帖训练,却一直处于“封山育林”,“关门黑写”的状态,直到2006年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在陕西举办,我才首次参加书法大赛,并获得了最高档次的一等奖,两年之后我加入了中国书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名会员,2012年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个人书法作品展。直到现在我所参加的书法活动,也还都限定在公安系统和公务员队伍的范围之中。

我自知,在书法上我是一个晚来者,我的书法创作水平虽然经过不懈努力达到了一个可喜的高度,但尚未形成大的影响。而我的书法美学理论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屈全绳、钟明善、周俊杰、翟万益、刘恒、西中文、胡传海、薛养贤、陈扶军、王春新、刘思凱、吴川淮、南远景、张孔明、彭莘、胡湛、周德聪、杨勇、毛羽等很多名家的好评、认可和重视,许多评论认为我的《书法美学解析》是一部探索现代书法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书法美学阐释机制的哲学性转换,是书法美学新解艺术哲学宏论,是对书法属性的当代叩问,是辩证唯物主义书法美学体系开宗明义的开山之作,是当代书法学术界一重大的理论收获,分别于2018年4月和2019年9月获得了中国书法“风云榜”学术著作奖和第29届北方十五省(直辖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而在这之中,张海先生是最敏锐、最果断的把我的学术成果引入书法实践中的高层人士。认知决定行为。我认为,张海先生的这种敏锐与果断与他本身对我学术成果看法的透彻和判断的坚定直接相关,而前此我讲到先生的种种感人的高风亮节,也都与他睿智的认知和判断紧密联系。一位大家,只有具备了一流的认知,才能不知自满、不断进取,才会有求贤若渴,最大限度的积极吸收新营养的渴望与追求。而张海就是这么一个以一颗赤诚之心,为了传承中华优秀的书法文化永不停息,不懈追求的人。张海先生恰如他的大名一样,因能够纳百川,吸小溪,故能成其大,为之海。

张海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

人生难得有“知音”;“士申于知已而屈于不知已”。我庆幸,在我人生的第二“职业”一一书法前行的路上,遇到了张海先生。

2024年4月28日于静心斋

(全文完)



张海简介:

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专家,2018年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荣誉称号。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阳光报阳光网
阳光报阳光网
阳光
86050文章数 121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