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痛心损失:除了丢城失地,就是丢了这座兵工厂

分享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尸横遍野,生灵涂炭。

因不抵抗政策,有“精锐”之称的东北军第七旅8000守军被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300兵力击溃。

除了丢城失地,最痛心的就是丢了这座兵工厂——沈阳兵工厂。这是当时亚洲最强的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是怎样建成的?有多辉煌?在“九一八”事变中又经历了什么?



一:沈阳兵工厂的前身

民国初年,各路军阀混战不休,各方势力为了壮大军事武装力量,一座座公营或自建的兵工厂拔地而起。

较早的有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主创的汉阳兵工厂,后有”国府第一兵工厂”之称的金陵兵工厂,袁世凯修建的巩县兵工厂,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

地方上其他一些军阀也纷纷效仿,少说有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兵工厂林立在各地各处。



其中,规模最大,发展至当时亚洲最强兵工厂的,是张作霖麾下的沈阳兵工厂,时称奉天军械厂,后称东三省兵工厂。

1916年,张作霖入主东北,为了稳定东北局势,牢固东北边防,张作霖决定大肆建设东北军,而武器装备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所谓,枪杆子硬,腰板子才硬。

也就是在这一年(1916),张作霖正式创办奉天军械厂。



初期,军械厂设在小小的银元局内,设备简陋,条件受限,规模狭小。

一个造武器的厂,工人仅有200人,只能修修机械,顶多制造点子弹及手榴弹,不具备生产重武器的水准,更无法适应作战需要。

张作霖迅速对军械厂进行扩充,内设总务处,材料处,工程处,增设炼钢厂,枪炮厂,弹药厂,造币厂等。

直至1920年4月,奉天军械厂已能产出7.8毫米枪弹,10月产出无烟火药。

1921年10月,张作霖又创办东三省兵工厂。可以说,东三省兵工厂是照着奉天军械厂“依葫芦画瓢”。



奉天军械厂保存和收缴的器械为东三省兵工厂的产品生产提供了现成的样板;奉天军械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也择其优流通至东三省兵工厂,为日后跻身“亚洲最强”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这些都只是张作霖的小试牛刀,却在直奉军阀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2年5月,直奉双方在榆关打得不可开交。

因奉系张作霖有着更强的武装意识,武器装备比直系军更先进,鏖战数月,期间靠着武装压制迫使直系军不得近身。



但第一次直奉战争还是以张作霖败走收场。

吃了败仗的东北军阀头子痛定思痛,决定对东北进行军事改革,对奉天军械厂的改革也随之被提上日程。

打仗说到底还是枪杆子的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张作霖坐稳东三省,被奉系统治的区域越大,东北军的人数越是激增,相对应的武装需求也突飞猛涨。



军阀补给武器装备无非三种途径:抢,买,造。

比如著名的“秦皇岛劫械”事件,皖系和奉系两大军阀截胡了北京政府向日本订购的军火,数量之庞大足足20个火车厢。

奉系用这批劫来的军火直接装备了7个旅,军事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军阀龙头。

但这种“送到嘴边的肥肉”可遇不可求,于是,张作霖只能采取最常规的途径——向外购买军火。

在奉系,军费开支向来是一串数额庞大的天文数字,张作霖愿为武装一掷千金,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1922年,张作霖花费100万向日本订购军械子弹;1923年,日本先从意大利购得一批军械,内含步枪13000支,大炮18台,炸弹800颗,再转卖给张作霖;同年,张作霖从法国购入20架飞机,以民用机为幌子,实际整修后用于投掷炸弹......

无论是抢还是买,都是向外求,且极具不稳定性。

随着军阀内战的规模越来越大,军械损耗与日俱增,无法持续满足后续武装补给,建立属于奉系自己的大型兵工厂迫在眉睫。

1923年,奉天军械厂并入东三省兵工厂,一个震撼亚洲的兵工厂即将闪亮登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