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s本质模型:如何从“朋友”和“敌人”来洞察事物的本质?

分享至

紧接着前面几节课,如何使用万能的“doctors”七维度模型,快速全面洞察事物本质?,“doctors”七维度万能洞察事物本质模型的7个维度如下:

  • 定义;
  • 性状;
  • 起源与历史;
  • 目的与作用;
  • 结构与关系;
  • 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
  • 对应事物。

我们继续讲解最后一个维度:

七、从对应事物洞察事物本质

对应事物(Counterpart),是从事物的“朋友”和“敌人”这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呢?

人们常说,要想看清楚一个人,可以看看他跟谁做朋友,跟谁做敌人。如果他的朋友都是君子,那么他自己也差不了。如果他的敌人都是君子,那就要对他打个问号了。所谓“出淤泥而不染”的事情是很少的,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概率更大。

一项研究显示,不管是财富还是智慧,你是你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每个人或许都有不止五位亲密的朋友,但事实却是,在时间的推移下,跟你不在一个层次的朋友可能会逐渐淡出你的社交圈子。因为不在同一层次的人关注点、讨论话题以及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难以保持亲密的关系,那些比你更高层次的社交圈,即便你能够勉强融入,也难以长久立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事物的“朋友”与“敌人”来洞察该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物的“朋友”,实际上是指那些与我们讨论的事物属于同一类别或性质的对象;而事物的“敌人”,则是指与之相对立或属于不同类别的存在。

正如物品因为性质相似而聚集,人们因为志趣相投而结群,一旦某物或某人被归入特定的“类”或“群”,那么它们必然共享着该类或群的一些共同特性。如若不然,它们便无法被合理地归类于同一“类”或“群”之中。



举个例子:乔布斯为苹果塑造了“非同凡想”的形象,刚开始那些买苹果产品的,很多人都自认为自己非同凡想,至少是认可“非同凡想”这个理念的,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而雷军做小米手机的时候,打的旗号是“为发烧而生”,虽然现在小米强调的是性价比,但当时,不少米粉还是奔着“发烧”而去的,他们像真的“发烧”了一样积极参与小米的论坛,传播小米的口碑。后来小米的副总黎万强还出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参与感》。

以上这个手机的例子,便是借用同类事物——使用相同品牌的手机,来洞察这类人的性格偏好特征。

同样,对立事物,在洞察事物本质的时候给我们以参考和启发。从对应事物来理解事物,如果可能,要选择其中的标杆做参照。成为标杆,必定有某些独特的地方,研究它,反思自身,可能会引发不一样的思路。

从对应事物来理解事物,有点像科学研究中的对照组实验。两者互为参照,通过理解共同点,看到差异之处,得出对自身更好的认识。

八、综合运用doctors本质模型7维度洞察事物本质

当我们使用7个维度来认识事物,可以有一个



比较完整准确的认识。从理论上说。从可以用它来认识任何我们想认识的事物。

比如:你想认识自己的工作,就可以按照模型的7个维度,看看你自己工作的目的、工作中的关键因素、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等,经过梳理,你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一定会比原来更深刻。



不过,认识事物的时候,7个维度并不一定都会用上。不同的事物,其7个维度会有所侧重,甚至有的维度会用不上。

比如:对于具体的事物,可能“性状”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维度。你要去买张桌子,要看是圆桌还是条形桌,木质桌面还是大理石桌面,或者是钢化玻璃桌面,桌子要多大,配几把椅子,高度如何等。
再比如:对于抽象的事物,可能“原因与关键驱动因素”是常见的认识维度之一,要更多去考虑它的运行机制,是如何做的,初始起点是什么,触发机制是什么等。

现在我们试着用doctors模型来看看“如何认识一个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