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病逝之后,朝臣伤透脑筋,连上四个谥号,却都被慈禧否决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对左宗棠不陌生吧?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文治武功都颇为厉害,不仅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工业军事,还以一己之力不惧俄国的威压收复了新疆。

1885年左宗棠去世后,曾经和他多有矛盾的慈禧太后都为之悲痛落泪,百姓们也为他送葬,但此时的满朝文武面临着一个大难题,要给左宗棠定一个怎么样的谥号呢?

一、被否决的“文忠”谥号

所谓谥号,是在大臣去世后,朝廷根据其一生的功过定下的可供后人瞻仰的称号。



比如岳飞的谥号为“忠武”,“武”说明他是一名武将,而“忠”则代表其忠心耿耿,为朝廷尽职尽责,“忠武”是一个武将所能得到的最高称号,能得到“忠武”的谥号是对于臣子而言是无上荣光。

一开始,朝臣们也给他想了一个“武”字,左宗棠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武”恰好可以彰显其马上将军的威风,应该再合适不过了吧。

但在重文轻武的古代封建王朝,仅仅一个“武”字,用在左宗棠身上,就略显单薄了。要知道左宗棠可还是提出了“讲求吏治”的观点,为洋务兴办作出巨大贡献的肱骨之臣,他的政绩可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那要怎么办呢?



事实上,“文”这个字并不是文人的专属,它比“武”来得高级不少,意蕴其实也很丰富,在古代,“文”是许多臣子梦寐以求的谥号,它有“经世博学”“平定天下”之意,在清朝更是只有进入翰林院的学士才能被称之为“文”。

众所周知,左宗棠年少时参加过多次科举,应该算不上什么文曲星下凡,他能获得“文”这个称号。

主要是由于左宗棠的大臣风范,和他显赫的政绩,大臣们思虑再三,觉得可以为他破例,拟谥为“文”,第一个字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拟谥大臣们选择了“文忠”等四个谥号,供慈禧太后挑选,但慈禧太后看过后,没有一个满意的,她皱着眉头发问:“众爱卿可还有其他想法?”

朝臣们不知道慈禧太后是什么意思,也都束手无策,直到主持拟谥的礼亲王世铎在仔细考虑之后,推荐了一个人——许庚身,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

二、化解矛盾,定谥“文襄”

许庚身是举人出身,颇有文学造诣,少年时曾游历四方,在文学地理上多有建树,为官后主持编撰了许多官方的文献资料,而且已经在朝廷军机处工作了多年,被时人称为“经国苦心,有识共鉴”。这样一个人,想必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许庚身给出的建议是,左宗棠应该定谥为“文襄”,在清朝,这一谥号多用在有开疆拓土之功的大臣身上,比如福康安和洪承畴。

“文襄”二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霸主宋襄公,由于他的文韬武略得到世人的认可,因此谥号为“襄”。

在谥法中,也有“因事有功曰襄”的说法,很符合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战乱的功绩,给左宗棠取谥号为“文襄”应该算是很合理的。

只不过左宗棠是在作为钦差大臣时病故的,他本打算在沿海地区督办闽海军务,颇有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意味了。



由于有先例认为功绩未成而病故者不宜取谥号为“襄”,所以是否定为“襄”还需要慈溪太后来裁决。

慈禧太后听完,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想怎么安排都是她的主意。

尤其是徐庚身说得有理有据,她对“襄”这个谥号也十分满意,立刻把事情定了下来,于是左宗棠也就有了左文襄的美誉了。有诗云:“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说的就是左宗棠。

三、谥号的优劣



不过谥号的优劣,在历史文化上也是有说法的。文臣最好的谥号为“文正”,如范仲淹、司马光、张居正,都谥号为“文正”,说明他们生前有着卓越的功绩。

有这样一个笑话,明朝的大儒李东阳得了病,很快就要死了,奄奄一息之际,好友为了激发他的求生欲望,居然告诉他“皇帝要给你‘文正’的谥号”。

李东阳一听可谓是垂死病中惊坐起啊,立马眼含热泪,激动地从床上爬起磕了好几个响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