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孤身犯险,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大功,背后竟靠信息密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朝康熙四十年,周公培在盛京去世,死因不详。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演绎为皇帝肱骨大臣,建功立业后被康熙抛弃贬谪,但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相差甚远。

周昌,字培公,出生在清朝的湖北荆门。周培公成长在近乎严酷的坎坷环境中,年幼丧父、十岁丧母,在孤苦无依中勉强长大,长大后成为一个贩夫走卒。

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名青史的人物大多不媚权贵,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傲,事实往往打脸。



周公培脑子灵活,他主动攀附在当地权贵身边,后来竟被带入京城,还被推荐为内阁侍奉。

康熙十三年,这一年正是玄烨心急如焚的时候,也是周公培命运转折之年,因为吴三桂策划发动三藩之乱。

按照吴三桂的计划,通过晓明利害关系,再许诺高官厚禄和支援金银物资,以此拉拢耿精忠、王辅臣一起抗拒康熙皇帝。

康熙虽然年幼,但他从叛乱军队的动向中发现敌人意图,吴三桂想要打通三人的势力范围,如果顺利连在一起就会对大清军队形成压制,可以逐步蚕食皇帝控制区域。

既然已经看破吴三桂的战略意图,康熙相应地派出军队进行堵截分割,是在江浙、陕甘地区阻击吴三桂、围剿耿精忠和王辅臣。



在叛乱的三人当中,康熙对占据陕甘的王辅臣格外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陕甘地区是清朝西北边疆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二是王辅臣距离大清京城最近,对皇权威胁程度最高。

王辅臣此人十分勇猛,一生都是靠战场搏杀升迁的,被顺治皇帝器重,飞黄腾达。当时王辅臣面对的是十万清军,但他仍然丝毫不怕,显得非常自信。

清军将领对王辅臣的能力心知肚明,甚至有点被吓到的意味,诸位将领纷纷怯战,军中士兵斗志也十分低落,因此清军只是驻守,并没有出兵围剿。

此时清廷能够调动的军队已经不多,鉴于以上现实原因,康熙迅速决定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希望能够尽快消除王辅臣的威胁。

清廷派出征伐王辅臣的军队,大将军是赫赫有名的图海,他的到来给清军提振不少士气,而周培公就在此时向图海提出攻占平凉的策略,被图海带在身边担任幕僚谋士。



在周培公的分析中,他主要指出两点:一是吴三桂没有及时从云南进攻四川进而占据陕西关中地区,而是在襄鄂地区和清军鏖战,吴三桂失去地理优势;二是王辅臣并非决心谋反,而是难以舍弃高官厚禄的诱惑,存在劝降的可能。

既然有机会劝降王辅臣,图海便问谁敢前去,此时周培公站出来表示愿意前往。在场的人都被周培公的话所感动震撼,他说“如果我成功了,那是图大将军的福气,如果我不幸死了,那也无怨无悔”。

图海对周培公的勇气非常赞赏,他立即派快马向康熙皇帝奏报,很快,图海和周培公就接到回京面圣的旨意。在紫禁城乾清宫,康熙亲自接见了从前线赶来的图海和周培公,详细听了周培公的计划。

随后,康熙将周培公提拔为参议道台,官居一品,赏赐黄马褂,令周培公带着康熙的招降安抚诏书前往平凉。



当周培公来到平凉城下,王辅臣派出心腹前来迎接,宣读康熙的诏书,实际上是康熙对王辅臣归降后的特赦保证,此举正好与王辅臣的需求吻合。

经过一番并不算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辅臣正式决定投降,接受康熙的招抚。在城外的招降仪式上,王辅臣并没有亲自参加,但他绝对满满都是诚意。

图海首先接受王辅臣献上的平凉百姓土地名册,紧接着由王辅臣的儿子送上吴三桂曾经写给王辅臣的信函,除此之外还有吴三桂自制的平远大将军印。

截至此时,康熙忧心忡忡的西北地区重新归于平静,更重要的是,吴三桂少了一个有力的帮手,对康熙接下来收拾吴三桂提供更大的信心。

当时康熙正处于特殊时期,平定王辅臣之后,他必须用更多的赏赐来稳定人心、激励士气,在这次平定藩乱过程中的汉将也得到论功行赏,周培公自然名列其中。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周培公并没有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官职和发展,而是仅仅请求康熙为母亲册封名号。在图海的大力推荐下,周培公还是被提拔为山东登莱道,同时册封周培公母亲为贞烈夫人,康熙亲自撰写祭文。

接下来,周培公在家守孝长达三年之久。

回顾周培公勇闯虎穴劝降王辅臣这件事,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周培公当时的分析并不准确。按照周培公的分析,吴三桂没有强占四川以及关中地区,将处于不利局势,这点并不准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