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组建四大兵团,唯一空出的司令位置,韩先楚为何争不过邓华?

分享至

1949年4月28日,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于南下途中下达《战字第34号命令》,正式增设第十四和第十五兵团的番号,连同年初更改番号而来的第十二和第十三兵团,终于补齐了四大兵团的建制。

而在各兵团司令员的人选问题上,野司首长们最艰难的选择,莫过于第十五兵团的军事主官,到底由谁来担任!


邓华将军

道理明摆着,第十二、第十三兵团的司令部,分别是由原东北野战军第一、第二兵团部改编而来,那么萧劲光和程子华两位司令员自然留任。

第十四兵团的司令员,则由野司参谋长刘亚楼“空降”出任,唯独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员实在不好确定。

理论上说,只能提拔一位最优秀的纵队司令员(军长)任此要职,不过四野名将如云,曾经统一指挥过多个纵队作战的将领,之前按“准兵团司令员”使用的也不乏其人,比如38军李天佑、40军韩先楚、45军邓华等同志,都是兵团主官强有力的竞争者。

1947年8月的四平攻坚战,李天佑曾统一指挥1纵、3纵、7纵作战;1948年10月锦州攻坚战,韩先楚曾统一指挥2纵、3纵(北集团)作战;邓华曾统一指挥7纵、9纵(南集团)作战,显然,第十五兵团的首任司令员,大概率将在这三位名将中产生。

可惜的是,四平攻坚战以失利而告终,颇受四野主要首长器重的李天佑,难免背了些包袱,也基本无缘兵团司令员的争夺。

至于后来居上的韩先楚和老成持重的邓华,野司首长最终选择了邓华,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军委批准,那么邓华将军为什么能够胜出呢?


韩先楚上将

01、邓华是“双红一”出身的将领

军战史上经常提到的“双红一出身”,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早期,曾在闽赣苏区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任职的干部,这个称谓意味着将领们的早期军旅生涯,始自井冈山的红4军和中央红军的“建军时期”,就军队资历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解放战争中期形成的五大战略区中,军事主官皆出自早期的红一方面军系统(彭刘陈林聂),原红二、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即便担任过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师长,也未能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司令员(含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一方面,是军委对五位开国元帅军政能力的绝对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在交通被敌阻隔的情况下,这五帅因为熟悉主席的用兵风格,更能深刻理解军委的战略和战术意图,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反正事实如此。


红军时期的邓华

同样,在选用野战军所辖的野战兵团司令员时,也必然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笔者粗略统计过,在1949年以后正式组建的十六个兵团中,严格意义上,司令员出身红二方面军的只有一位:许光达,出身红四方面军也只有二位:陈锡联、王建安。

其中徐帅担任的华北一兵团司令员是不能计入的,毕竟是以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身份兼职。

而其他十三位司令员均出自闽赣(中央)苏区,包括一野的王震,二野的陈赓、杨勇,三野的陈士榘、宋时轮、叶飞,四野的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

如果再加上华北军区的杨成武、杨得志、周士第,占比高达81%!这里要注意,王震和程子华,其实都是中央苏区派出去的干部,一个率红六军团先期到达湘鄂西,一个只身赴鄂豫皖任职。

而邓华将军就是出身于“双红一”的将领:参加过1928年湘南起义,跟随朱老总上井冈山,历任红4军的连党代表、红一军团的团政委、红一方面军的师政委等职务,堪称“根红苗正”。


彭老总和邓华

至于“旋风司令”韩先楚,众所周知是出身于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尽管该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陕北地方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再与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恢复红一军团番号)合编为红一方面军,但红25军系统却并非真正的“双红一”。

如果溯源的话,红25军其实属于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序列,不过在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后,红25军是独立坚持老根据地,也是单独长征到达陕北的,而徐海东对中央红军的绝对拥护和支持,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在考虑第十五兵团司令员人选时,在同等资格的将领中,邓华的“双红一”出身无疑是加分项。

尽管陕北会师以后,军委对韩先楚也颇为重用,但那已经是1936年以后的事情了,而邓华在中央苏区工作战斗了七年多,军委无疑更了解也更信任。


韩司令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