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流水的秧苗,铁打的古堰!检察守护“超级水利工程”

0
分享至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都江堰很忙

自约公元前256年至今

都江堰修建已经持续运行了

将近2280年

是当今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仍一直使用的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像都江堰这样

运转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

现在依然活跃在

灌溉第一线的“超级水利工程”

在中国其实不算稀奇物

至今

全国的灌溉工程遗产超400项

其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灌溉工程遗产

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国家水安全

检察机关的司法保护工作

也及时推进

其中检察公益诉讼的推进是最集中体现



都江堰很忙

大地莺春,秧苗湛绿,正是农忙时。

3月20日,四川省都江堰灌区2024年用水管理工作会议发布信息,今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将达到1154.8万亩,保栽水稻面积598.4万亩。会议表示,将持续推动构建一体化调水管水机制,筑牢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天府粮仓”可不是新词汇,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说:“(蜀)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就是说,有“天府”之誉的成都平原的丰饶与都江堰对岷江的治理利用是分不开的。

都江堰灌区涉及成都、德阳、绵阳等7市40个县(市、区),承担着为2800多万人口提供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及其他综合用水的重任,如今在数字技术、智能化浇灌等新科技的加持下,灌溉效益也在进一步增长。

像都江堰这样,运转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现在依然活跃在灌溉第一线的“超级水利工程”在中国其实不算稀奇物。



当千年灌溉工程遇上新科技

穿过都江堰的岷江水汇入长江后,奔腾数千公里便来到下游江苏扬州。

在扬州市下辖的高邮市车逻镇勤王村,沟渠相连的农田边,一名农户正用手机扫水渠首的二维码,这样可以随时知道渠的准确放水时间,提前安排好灌溉生产。

这片田地灌溉的水来自古老的里运河(京杭大运河江苏中段),运河水通过不远处的车逻闸及渠道流进田里。车逻闸修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已使用280多年,不过与2500年前就开挖的里运河相比,高邮九渠之一的车逻闸只怕还是个“宝宝”。

运河的水来自淮河和高邮湖,运河水除了灌溉大片农田,更多的是顺着运河汇入长江,成为运输通道。高邮灌区正在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并试点运行智慧灌溉系统,这些新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一时间,西北方向,1600多公里外的黄河边,秦汉渠管理处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点击电脑鼠标,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的东干渠闸门缓缓抬起,黄河水顺渠道流淌,例行春灌。

和都江堰的开发时间非常接近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已经为当地发展服务2200多年,不仅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作出重大贡献,对黄河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江西省崇义县的梯田此时也正在灌水。“高山顶上水淼淼”,落差近千米的陡坡梯田依山延绵,山顶树林茂盛,溪水顺山而下,梯田沿山体层层叠叠。完善的灌排体系形成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

崇义县近年来出台《上堡梯田全域保护发展规划》,推进整体性保护、“一盘棋”开发政策,集保护开发于一体。

这几处地理位置相差数千公里、各自工作了两千多年的灌溉工程,近年来,因为共享同一个头衔而被联系起来: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都江堰、里运河-高邮灌区、上堡梯田分别在2017年、2018年、2021年、2022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江西省崇义县检察院的检察官在上堡梯田附近巡看。(来源:资料图片)

2023年11月4日,在印度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中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等4处工程入选2023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善为国者必先治水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自古至今,水利都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水利建设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文明史是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大禹治水就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的良渚文明遗址,考古发现了20万公斤炭化稻粮仓,这表明当时的水稻种植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和水平,其中离不开灌溉技术的支持,而且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拦水坝系统,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运输等综合功能。

《周礼》记载,西周设“稻人”官职,专司灌溉管理。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灌溉发展已颇有成绩。

中国的历代王朝也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管子·水地》中说,“治世”“其枢在水”。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古代历次盛世都颇有治水实绩,相反,乱世往往因为多逢水政失修时。

数千年的文明史,各地先民建设了都江堰、大运河、郑国渠等大批的水利工程。可以说,传统中国拥有一流的水利工程,一流的水利技术,一流的水利理论,一流的水利专家,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启动公益诉讼保护灌溉工程遗产

随着世界灌溉工程申遗工作的推进,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也愈加完善。列入目录的工程所在地纷纷把立法提上日程。

都江堰的相关立法工作开展得比较早,1997年6月16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的首次立法。2019年3月28日,都江堰入选遗产名录不到一年,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又批准了《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

最近3年申遗灌溉工程的数量较多,相应的地方法规、规章也密集出台。

检察机关的司法保护工作也及时推进,其中检察公益诉讼的推进是最集中体现。

江苏省高邮市检察院在里运河-高邮灌区发现了扒翻种植、渠道上架设捕鱼拦河网、“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等问题线索后,经过调查核实,依法向水利行政部门、渔业管理部门及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相关部门也很快进行了整治并回复。

在宁夏引黄古灌区,2022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两级检察机关针对灌区出现的水体污染、文物遗迹保护不力问题、古桥保护问题等向秦汉渠管理处、乡镇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53件、磋商函25件,促使灌溉设施得到切实保护。

2023年7月,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向检察机关移送了一起通济堰水体污染案的线索。通济堰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首创竹笼垒石为堤、干支斗渠呈辫状分布的‘活动坝’”闻名于世,承担着向四川省成都、眉山两市四县(区)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重要功能,灌溉面积52万亩,于2022年10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收到线索后,成都市新津区检察院积极启动通济堰保护跨区域、跨部门公益诉讼协作,联动水利、生态环境等行政部门和眉山市东坡区、眉山市彭山区、青神县三家检察院,实地勘验通济堰水体污染现场,召开专题会议,协商解决方案,明确了行政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的整改措施。

很快,责任部门依法履职,清理水面及渠岸固体废弃物1000余吨,关闭违规排放渔业养殖尾水的养殖场3家,并建立灌区水环境污染预警通报机制,灌区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讲求长效机制”,高邮市检察院检察官徐春阳说,“比如,我们发现的运河渠道上的扒翻种植、架设拦河网现象,虽做了清理,如果沟通工作不到位,没几天可能又有人弄上去了。做好思想工作才能让问题彻底解决。”

要彻底解决问题,检察院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协同能力,和各个部门单位耐心做好各种沟通、协调工作,毕竟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想把事情解决好。”高邮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宏明说。

陕西省泾阳县检察院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在办理“郑国渠首遗址不依法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时,检察机关依法监督,与行政机关沟通充分。

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郑国渠首遗址保护范围内发现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清理,设置隔离防护网,完善养殖场的排污设施,彻底整改排污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还通过机构改革,扩大人员队伍,缓解工程遗产人员短缺、保护不力等问题。



‍2024年3月25日,陕西省泾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郑国渠首遗址保护区开展“回头看”工作。(来源:资料图片)

对于各地检察机关保护灌溉工程的经验,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了总结,对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比如2023年9月,最高检下发《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工作的提示》,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指导。

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有保护灌溉工程的案件。2021年9月15日,最高检发布检察公益诉讼起诉典型案例,其中就包含上述陕西省泾阳县检察院诉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郑国渠首遗址不依法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

2023年12月底,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江西省崇义县检察院办理的督促保护上堡梯田农业文化和灌溉工程遗产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



落实协作机制,把工作做在问题发生前

督促水行政执法规范进行,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保护国家水安全,是检察监督职能之一。

2022年5月,最高检、水利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进水利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监督、支持和法治保障作用,加强对水利领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

《意见》的出台有力推进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工作。根据其精神,检察机关主动作为,走访调研,关注域内灌溉工程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推进了保护工作。2023年8月,为积极落实《意见》,高邮市检察院成立工作专班,通过现场走访、调取档案,运用无人机、快检等方式,发现了河渠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等现象。

更重要的是,《意见》规定的“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为灌溉工程的检察保护提供了一套时效快、操作性强的流程。各检察机关结合工程特点落实协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国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灌溉、水利、防洪抗旱、运输、生态等综合功能,检察保护的协作对象自然也不会仅限于水利部门。

泾阳县检察院诉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郑国渠首遗址不依法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结案后,检察院未止步于结案。2021年1月20日,泾阳县检察院联合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就保护问题召开专门会议,会签《关于建立郑国渠首遗址等文物保护的协作机制》,建立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9项协作机制,明确了文物行政部门的保护监管职责,要求完善日常巡查工作,定期开展联合巡查保护执法活动,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强化保护工作的制度保障。

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也十分给力。“2022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了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郑国渠渠首拦河大坝遗址保护修缮’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元。县文旅局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在勘探考古工作,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待方案报文旅部批复后即可实施。”泾阳县检察院检察官告诉《方圆》记者。

进一步推进灌溉工程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建议最高检协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旅部等职能部门,以中国现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适时开展专项保护。

(本文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方圆》5月上期)

本文杂志原标题:《灌溉遗产的检察守护》



编辑丨肖玲燕王丽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王丽

往期精彩



点击图片

购买《方圆》杂志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方圆
方圆
方圆杂志社
4705文章数 504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