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明明能当司马懿,偏偏选择做诸葛亮:他的成功,我们学不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所谓时势造英雄,虽不是绝对,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至理名言。

刘邦不过是混吃混喝的小小亭长、小小游侠,只是在丰沛一带混得风生水起,没了秦末乱世,他还能成为大汉太祖高皇帝?



曹操靠着祖父、父亲遗留,做上了官,官位不大,却好过一般人,最起码刘备是比不上的。没了东汉末年的乱世,曹操也许会成为东汉三公,但刘备绝不可能当上一郡太守。乱世于老百姓是灾祸、苦难,对某些人却是机遇,大唐名将郭子仪便是受益的一位。

《旧唐书·郭子仪传》中,全篇9千多字,在安史之乱前的记载不足200字,而那一年郭子仪已经58岁。安禄山祸乱大唐天下,却成全了郭子仪。

郭子仪是个大唐的官二代,父亲郭敬之最高官位为一州长官——刺史,死后被追赠太保、祁国公,这还是因郭子仪的功劳。刺史对我们升斗小民是大官,可放到2000多年的史书中,有点不够看,除了史学爱好者,谁能说出几个刺史来?甚至连刺史是什么官都不清楚。



父亲是个文官,郭子仪却以武举人的身份进入仕途,不过也正因郭子仪武人的身份,才有了郭家的飞黄腾达。乱世更需要提剑杀敌的武将。

郭子仪前半生,与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在大唐朝廷一步步上升,若没有安史之乱,他的结局,与他的父亲没什么不同,在史书中,恐怕也仅仅留下个名字罢。

安史之乱初期,郭子仪在河北的战事顺利,正准备扩大战果的时候,偏偏哥舒翰兵败潼关,唐玄宗逃亡蜀中,连都城长安也沦陷了。太子李亨趁此机会,在灵武登基,号召郭子仪会师灵武。



李亨召回郭子仪等大将,明着理由是为收服二京(长安、洛阳)做打算,实际上却为了有两个目的,一是向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表明自己大唐皇帝的身份,二是收拢兵权以防唐玄宗。

看着眼前的老将郭子仪,李亨虽然还不知道大唐将来得依靠对方,当不吝赏赐,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相权、兵权于一身,郭子仪可谓是位高而权重。

李亨愿意让郭子仪控制如此大权吗?当然不愿意,但他没别的方法,还得指望他收拾安禄山,重整大唐江山。这时候,李亨心里最大的担忧,恐怕就是郭、李二人变成另一个安禄山了。



随着战争进行,郭子仪的官越做越大,权位越来越重——天下兵马副元帅(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般由皇帝或皇子、宗王担任)、司徒、代国公,其他官职如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依旧,而这时候郭子仪已经60岁。

若问一个年轻的小伙:你怕一个60多岁的老人吗?小伙子肯定嗤之以鼻,但李亨是怕郭子仪的。人心难测,不到最后一步谁敢肯定对方是好人、是忠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郭子仪是周公,还是王莽,李亨不知道,他却不能不做防范。

李亨处理郭子仪,有两个方法——罢免,或杀掉。李亨舍不得杀郭子仪,虽然现在大唐局势稍好,但整体依然糜烂,难保不会再用到郭子仪。刚好郭子仪兵败相州,李亨趁机罢了他的兵马副元帅,夺了兵权。



对李亨的夺权行为,郭子仪也有应对方法——李亨,或学安禄山造反,一切不过是选择而已。郭子仪怎么做——老老实实交出兵权,然后回京城养老。

无论任何皇帝,总喜欢听话的臣子,所谓雷霆雨露均是君恩,郭子仪的做法便符合封建帝王的贤臣标准:朝廷需要你,哪怕拼死也得往上冲,不要你,毫无怨言立即下场。农夫喜欢勤恳的老黄牛,而郭子仪就是大唐的老黄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