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的男人,需学学汉高祖刘邦:越懂得怕,越能成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若我们随便翻翻历史,总会给我们一种遍地是“英雄”的感觉,仿佛某些人生来就如此“伟大”,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大业。

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理。若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这些人一定会成为“英雄”吗?李世民出生的时候“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自小更是“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就差说李世民是天生当皇帝的人这句话了。



因为史书中过于宣扬的“君权神授”和“英雄天生”的论调,使得我们总是通过一层叫做“英雄”的面纱来看帝王将相。若我们如此做,除了读到一个英雄故事外,没有任何收获,只会以“哇,这人好厉害”的感叹而结束。

整个古代史,不过是一个厉害的“英雄”,替代了一个残暴的君王,最后英雄的后代又被另一个英雄取代。其实啊,这些英雄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只不过又多了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罢了。比如说刘邦的“怕”。



一、刘邦“怕”萧何,才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刘邦这个人给我们最多的印象便是无赖、自私、冷酷,但越是自私的人越会害怕。因为他会以己度人,自己只会考虑自己,别人是不是也一样?

秦末各路起义后,沛县县令与萧何、曹参等人为了自保也只能叛秦。县令是秦吏,其身份自然不会受到萧何等本地人的信任。于是萧何他们就想让在外当山大王的刘邦来主持沛县大局。

萧何与刘邦之间肯定有联系,否则他不会这么快就能找到刘邦。但若说他俩之间有多重的感情,我是不相信的。

刘邦第一次登吕太公家门,萧何对刘邦的评价是“固多大言,少成事”。萧何认为刘邦好说大话,做事少。若他俩是好朋友,不该是“刘邦乃真豪杰”这类的话吗?



刘邦面临萧何的邀请,他不得不多想想,这便是刘邦的“怕心”作祟。这倒不是怕萧何抓他,而是怕萧何拿他当傀儡。萧何只是让刘邦当一个名义上的“沛公”,还是实际的沛县掌门人?

因此当萧何让刘邦当沛令的时候,刘邦是数次退让,以此来试探萧何、曹参等人的态度,看他们是否真心想让出这个“沛令”。乱世也好,盛世也罢,世间总不会缺少野心家。刘邦身处局中,不得多想一想啊。

我是不相信萧何、曹参等人当初究真的愿意奉刘邦为主,只不过后来被刘邦折服了。若刘邦大咧咧地接受沛令,萧何、曹参恐怕也会认为刘邦是个“随便”的人,不值得追随了吧。



汉朝建立后,萧何被刘邦定为第一功臣。能以文臣的身份让立战功无数的曹参位居第二,萧何的功劳是难以抹杀的。

刘邦率军出征,萧何则负责留守老家。萧何的权力究竟有多大,我们看看史记是如何说的。《史记》称“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若有事来不及禀告刘邦,萧何可以便宜行事。

一句“便宜行事”就包含了很多信息。若萧何以“有人不轨”的名义调集关中的守军,最后会不会占领关中?刘邦大军在外,萧何若有点想法,刘邦是真的危险了。

面对这样的萧何,若你是刘邦会不会害怕他有异心?若说你认为用“真心”可以换取萧何的忠心,那只能说明你太天真了。彼此信任是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的,光靠空话那是不行的。



刘邦因为有“怕心”,他便会多想一想并为此而采取行动。刘邦的行动便是出征在外的时候不断赏赐慰问萧何。这既是刘邦的安抚手段,也是其监视萧何的手段。若想悄无声息地打探情报,还有什么比上门送礼更好的方法?

萧何也害怕刘邦的怀疑,因此当他明白刘邦的意思后,便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了刘邦的军中,于是“汉王大悦”。君臣二人再次“亲密无间”。

我们都说萧何一生忠心耿耿,焉知这不是刘邦的手段起着的作用?

二、刘邦怕项羽,奠定了其击败项羽的基础

有人说刘邦能击败项羽,主要是因为其比项羽更不要脸。这话也没错,但若再往下分析,刘邦的脸皮厚正是由于其有一颗“怕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