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常遇春之子,朱标妻弟,为什么选择“诈死”欺骗朱元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常茂是明朝初期极为特殊的人物,他是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名字是朱元璋亲自取的。此外,常茂还是太子朱标的妻弟、冯胜的女婿,就是这样一位明初权贵人物,却以“诈死”的方式隐藏行踪,常茂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而历史学者对这部史书的评价极高,今天就以《明史》为基础,还原常茂的“奇幻人生”。



要想了解常茂,必须知道他的父亲常遇春,这位从怀远农村走出来的大力士。

元朝统治后期,朝廷的管理能力已经基本丧失,盗贼匪徒一波接一波,安心做农民的人基本无法生存。在这种大环境下,常遇春也投靠霸占和州的山贼刘聚,由于常遇春非常勇猛利索,受到刘聚的器重。

常遇春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他认为做山贼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刘聚只想安心做山大王。在1355年,朱元璋已经是江淮地区颇有声望的起义军首领,常遇春早就听说此人豪迈又有大志向,果断决定投奔朱元璋。

《明史》记载,“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又记载,“无何,自请为前锋”。

常遇春在路边等待朱元璋,一直等到瞌睡,昏睡之际突然惊醒,朱元璋刚好走到身边,常遇春跪拜在朱元璋面前,张口就说自己愿意做先锋。



朱元璋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第一反应以为常遇春是因为饥饿来求食物的,常遇春坚持表示愿意做先锋,朱元璋仍然不信,对常遇春说“等渡过江,再来讨论这件事也不迟”,于是将常遇春暂时收入队伍。

在接下来的渡江战斗中,朱元璋率军攻打却屡屡受挫,就在这时,常遇春手持长矛,乘坐一艘小船冲到最前面,一直杀到敌人阵地上,朱元璋的将士们受到常遇春的感染,英勇冲锋彻底击败敌人。

经过此次战斗,朱元璋第一次领略到常遇春的勇猛,对他极为看重,时常教授兵法,告诫常遇春“克敌在勇,全胜在谋”。



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不管是在攻克皖南,还是夺取南京的战斗中,常遇春都显示出非凡的勇气。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导致实力和地位都极速上升,其中常遇春功不可没,在六泉口战役中,常遇春仅用一万军队就大破陈友谅军队,斩首上万、俘虏三千,在后来的龙湾之战中,常遇春再立新功。

从此之后,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名将徐达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已经超过了深受重用的淮西将领。

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评价非常高,他夸赞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

然而,常遇春没有机会享受功成名就的美好,1369年,常遇春在北伐回师途中去世。朱元璋得知消息悲痛万分,带着太子朱标亲自到城外迎接大明王朝的功臣,可惜是冰冷的尸体,诏令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



常遇春没能享受的,长子常茂将替他父亲享受,朱元璋册封常茂为郑国公,与徐达、李善长这些名将功臣的地位一样,比汤和、廖永忠等人的侯爵还要高一等。

此外,朱元璋手下也有功勋卓著又战死沙场的将领,比如胡大海、廖永安等,但是他们的后代都没有被封公侯爵位,只有常茂一人继承了父亲公爵。

要知道,此时的常茂只有15岁,他在战场上寸功未立,能够承袭公爵完全是常遇春的功劳,也是朱元璋对常遇春家人的“特殊照顾”。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册封常茂为郑国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扶持太子朱标势力圈。

在朱元璋率领起义军征伐群雄时期,朱元璋的妻子和常遇春的妻子同时生产,朱元璋得长子朱标,常遇春得长女常氏,两个孩子缘分不浅,于是朱元璋和常遇春便定下娃娃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这时的朱标年仅13岁,还没有到婚配年龄,但是众人都知道常遇春的女儿就是将来的太子妃。洪武四年,朱标迎娶常氏嫁入太子府,完成朱元璋一直以来的心愿。

常茂作为太子妃常氏的亲弟弟,对朱标自然会忠心耿耿,将会是太子党的实力人物。朱元璋一直想为朱标的登基之路扫清障碍,当然也包括培植太子势力。

所以,在洪武二年册封常茂的时候,朱元璋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在册封常茂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把酒倒满”,害怕引来他人“不公平”情绪,比如徐达俸禄有五千石,常茂只有两千石。

这样,就留给常茂上升的空间,朱元璋相信,背后有自己暗中扶持,常茂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有很多,只是时间问题。



从常茂的亲戚关系网可以发现,明朝初年最硬的功勋阶层就是他了,然而常茂作为名将之后却不习武练兵,行为也逐渐骄傲放纵起来。

《明史》记载,“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两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

朱元璋对常茂按照计划“暗中提携”,明朝初期仍然有很多仗要打,每次朱元璋都将常茂安排的随军将领当中,比如跟随冯胜、傅友德北伐,跟随汤和讨伐蜀地。

但是,常茂在这两次战争中都没有立功记录,唯一一次立功是在跟随沐英征战云南时期,当时常茂带军绕到敌后,攀登悬崖登上山顶,敌军看到腹背受敌大乱,沐英在正面成功攻取城池。

从常茂的这次立功记录来看,他作为明朝初期册封的6位公爵之一,只是在战场上绕道穿插背后,显然弱了些,与父亲常遇春当年的勇猛相比,更是逊色太多,就算是明朝“将二代”们,比如徐辉祖(徐达之子)、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即便与这些人相比,常茂也只能自惭形秽。



然而朱元璋仍旧不厌其烦,还经常在私下教育常茂,虽然严厉一些,但是在公众场合还是为常茂留足面子。朱元璋对常茂的容忍度来自于他的关系圈,即便如此,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悲剧发生在1379年。

这一年,朱元璋派冯胜率军20万攻打北元太尉纳哈出,这是元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一直抵抗骚扰明朝边境。傅友德和蓝玉分别担任左右副将,随军出征的还有贵为郑国公的常茂。

这次出征让常茂感到不爽,因为他是公爵,然而在军中的地位比永昌侯蓝玉还要低,因此对于军令处于消极怠慢状态。

冯胜作为常茂的岳父,他多次批评常茂行动迟缓,但是常茂直接无视,置之不理,这让冯胜更加生气,考虑到常茂始终是自己女婿,始终将怒火压抑在心里,并未发作。

《明史》记载,“(常)茂多不奉胜约束,(冯)胜数诮责之。茂应之慢,胜益怒,未有以发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