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6岁上海国企高管,辞职卖掉房子,去美国留学,为啥?

分享至

2019年7月11日,对46岁的董娜来说,是个有意义的日子。

一大早,她来到上海闵行区的梅陇镇大楼排队。

这里是美国领馆,她要办理签证手续。

这次的签证官,是个白人男子,看起来很认真。

他对每个签证的人,提出很多问题,问清楚明白后才停止。

他的身边,还有个年轻的实习生,给他当助理。

轮到董娜时,签证官又开启提问模式,为了减少提问时间,董娜决定主动出击。

她首先告诉对方,自己在4月份时就来过一次,手续基本通过了。

两人有以下简短的对话。

你从事什么职业?
征信。
你为什么要学婚姻家庭治疗?

这时,董娜只说了六个字。

签证官看了一眼董娜的护照,和助理对视一笑。

然后盖上章子,说了一句:好了,你通过了。

这句话,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在董娜听来如此优美。

8点半时,她就拿到签证,中午时,她提出辞呈,顺利辞职。

她很开心,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了。

那么,董娜到美国去做啥?她到底说了哪六个字?让签证官如此痛快通过签证?

她的故事里,或许有你我的影子,但又不全是你我的故事。



(董娜的辞职信)



第一次签证失败

董娜是个爱折腾的女人,早在1996年,她就为出国签证折腾过。

爱折腾的她,其实想要的很简单,那就是人生的可能性。

那年,她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独身一人来到上海,进入上海的一家征信公司。

因为辞职这事,父母和她生了一场大气。

作为老一辈人,他们喜欢稳定,认为女孩子当老师,是个不错的职业。

而董娜没和父母商量,就去了上海,决绝坚定,仿佛上战场的战士。

董娜入职的征信公司,企业文化和氛围还不错。

工作虽然辛苦,但年轻人多,朝气十足,活力四射。

初到上海发展,能有这样的公司接纳她,她满怀感激,工作起来十分卖力。

但在内心深处,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这只能当做一个跳板。

她喜欢广告策划和心理咨询工作,把它们视为自己追求的梦想。

于是,不安分的董娜,在工作之余,不厌其烦地投着简历。

几个月后,她接到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面试电话,事情出奇得顺利。

第二天下午,面试官打电话通知她,她被录取了。

对方希望她马上入职,工作岗位是总经理助理,工资是征信公司的两倍。

如此丰厚的条件,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董娜自然是一百个愿意。

可此时,纽约大学又发来录取通知书。

她才想起,自己曾经申请过这所大学的MBA。

就在她几乎忘掉这事时,老天又向她递来橄榄枝。



(1997年3月董娜在征信公司的上班照片)

接二连三的喜讯,反而让董娜左右为难。

一边是满心喜欢的广告策划工作,一边是梦寐以求的求学之旅。

自己该如何选择?必须忍痛割爱,舍弃其中一个。

经过反复思考,她最终选择继续求学之旅。

就在她准备开启人生新篇章时,老天跟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这个玩笑,让她对当初选择拒绝广告公司,感到十分遗憾。

董娜马不停蹄,奔波于湖南、上海和北京三地,花了大量心血准备各种材料。

可签证官得知她的职业和年薪后,说了一句:等你挣够学费再来吧。

随后,他盖上拒绝章,将护照扔给她。

这个简单直白的拒绝理由,只用了不到5秒钟,加上翻看资料的5秒钟。

10秒钟之内,董娜的出国留学梦,就被轻松击碎。

如同支离破碎的花瓣,洒落在地上,让她一地心碎。

为了留学,她拒绝了广告公司,那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职业。

而她放弃职业,满怀希望选择留学时,留学之门却无情关闭。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可事实上,董娜是鱼和熊掌一个都没得到。

带着沮丧的心情,她灰溜溜地回到征信公司。

还好,公司又一次表现出对她的宽容和厚爱,没有追究她请假延期的责任。

她得以继续在公司工作。

只是,这种不咸不淡的工作,真的不是她所喜欢的。

爱折腾的人,往往有一种为自己拼命的狠劲。

即便在顺风顺水的道路上,他们也愿意努力往上跳,接近更广袤的天空。

冲破鸟笼的决心,不会因为一帆风顺的安逸,而被抛之脑后。



(1996年董娜到北京签证时和朋友合影)



不甘稳定想逃离

回想起1996年,我还在为即将到来的毕业发愁。

到底能不能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自己心里没底。

而董娜却在那时,放弃稳定体面的教师工作,到大上海逐梦。

来上海之前,她已经在湖南的一所中专学校从教3年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而她顺利考上上海一所外贸学院,成为其中一员。

那时,大学毕业生作为香饽饽,毕业后是包分配的。

1993年,她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湖南外贸学校。

学校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周边人烟稀少,学校条件也不太好。

董娜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宿舍里,老鼠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地一般。

有时,打开抽屉,竟然可以看到老鼠稳坐其中,吓得她们尖叫成一片。

而老鼠在惊吓声中,大摇大摆的离开,仿佛充满着对人类的蔑视。

而上课内容一模一样,每周重复三次。

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是听流行音乐。

那时,齐秦的《外面的世界》风靡一时。

尤其是那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拨动她内心深处爱折腾的弦。

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

在上海读了几年书,她的眼界大开,不想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消耗自己。

而上海的同学做的一件件事情,让她心潮澎湃。

有人代理品牌锅,年入100万;有人到外企,月薪5000块;有人被委以重任,到欧洲外派...

而反观自己,工作一成不变,一眼能望到头。

被困在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稳定是稳定了,可她实在不甘心。

许多人追求稳定,但稳定有时意味着一潭死水,毫无创新。



(年轻时的董娜)

湖南的夏天潮湿,闷热,让人躁动不安。

在那个闷热潮湿的夏天,董娜产生逃离学校的念头。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如同星星之火,撩起火烧草原之势,且越来越强烈。

那时,对许多人来说,从学校辞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况且,辞职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如果单位不答应,你拿不到自己的人事档案,就等于断了你的后路,找新工作几乎不可能。

1993年,她想通过考研逃离学校。

结果校长直接拒绝在报名表上盖章,理由是“你是学校重点培养的老师,再等几年。”

1994年,她拿着公务员招考表找校长。

校长有些不高兴,你别费心思了,这个章我不会给你盖。

1995年年底,董娜跑到武汉考了托福和GMAT。

这还不算,1996年2月,她还利用寒假,到海南三亚找了律所助理的工作。

结果,律所主任所说的助理,是工作和生活都要助理。

董娜无法忍受这种奇葩要求,说了一声:永远不可能,再见。

第一次逃离在失败中拉下帷幕,却为第二次逃离注入莫大勇气。

精美的笼子,囚禁贪图享受的小鸟是非常容易的。

但对一心想飞走的小鸟,任何围困都是徒劳的。

1996年9月10日,教师节这一天,正当全校老师欢度节日时,董娜背上行囊,在夜色中离开学校。

她丢下档案、户口,奔赴心心念念的上海。



(董娜和中专教学时的同事合影)



职业危机心凄凉

即便一无所有,董娜也不想被物质的东西捆绑一辈子。

在征信公司期间,她经历过留学的失败,错失过跳槽的机会。

虽然没能成功,但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精神财富。

慢慢地,她冷静下来,暂时放下冲破鸟笼的决心,一心扑在公司发展上。

她在征信公司一干就是22年,一路做到高管位置。

45岁之前,她活得有滋有味,令人艳羡。

上班时坐在独立的办公室,下属鞍前马后;

下班后和闺蜜把酒言欢,畅谈生活;

生活中丈夫疼爱她、女儿孝顺她……

她感到生活如此美好。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来袭,打破了董娜平静的生活。

2018年年初,她在菲律宾休年假时,公司的人事进行调整。

很快,她就得知,因国企改革,她原先所在的公司被兼并。

她则被降级使用,由原来的的主管变成助理,而顶头上司是比她小十岁的青年人。

很快,她的独立办公室,变成狭窄的工位;身边的同事也不再笑容可掬,而是冷脸相对。

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伴随着薪资的下调,让董娜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正应了那句话,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和你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