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老农自称曾是红军团长,无人相信,开国上将为其证明身份

分享至

1971年,济南军区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位乞丐模样的老人,声称自己是时任济南军区总司令杨得志将军的老部下,他万分焦急地想要见到杨得志司令,说自己有十分要紧的急事要杨得志司令的帮助。秉持着对革命战士的尊重,传达室将消息上报给了杨得志。

杨得志听到消息后,便要求这位老人写下关于自己和他的几件旧事,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老人看着自己面前的纸笔,思绪飘回了那个艰难的革命岁月......



年轻时的杨得志将军

“误入”革命

1927年,父母双亡的侯礼祥在家里实在寻不到出路,便选择离开家乡江陵县侯家台,孤身一人前往荆州,寻找生计。那时他只有15岁,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在那个年代也称得上有点文化。刚来到荆州时,侯礼祥还带有几分天真与憧憬,他认为自己肯吃苦、又识字,怎么也能把自己养活好,但他没有想到,因为他的身材看着过于单薄,没人肯雇佣他干活。

侯礼祥从家乡一路颠簸到荆州,身上的盘缠早就用光了,一连几天都没找到工作的他,饿得只能窝在城墙下,跟一群乞丐围在一起晒太阳。阳光照在侯礼祥脸上,眼睛被阳光刺得略微有些睁不开眼,胃又饿的实在太痛,他只得强迫自己在阳光下睡一觉,假装睡着就不饿了。

当侯礼祥察觉到那一丝丝阳光似乎被什么挡住时,侯礼祥才勉强睁开了眼睛,他发现自己面前站了一个人。这个人衣着破旧,蓬头垢面的,看起来像极了一个叫花子,可仔细一看,这人又生得膀大腰圆,实在是不像饥一顿饱一顿的叫花子。侯礼祥也拿不准这到底是个什么人,也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能将身子往另一边挪挪,准备继续睡,姑且当作自己占了这个人的位置吧。



没想到的是,当侯礼祥真的挪开以后,这个人真的在他身旁坐定,还没等侯礼祥闭上眼睛,那个人又开口询问他叫什么名字。侯礼祥按照老家那边的叫法,省略了自己的姓氏,直接告诉那人自己叫“礼祥”。那时的侯礼祥年纪尚小,他不知道出了自己的家乡侯家台,到荆州这种大地方,介绍自己都要带上姓的。

那人听到侯礼祥这么介绍自己,就以为他是叫做“李祥”,以后也就这样喊他了。在他说了一句自己叫“梁子”之后,看着侯礼祥饿得有气无力的样子,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来几个铜板,叫他去吃些东西。买了些吃食后,侯礼祥觉得自己总算是缓过来一些了,可吃完了这一顿下一顿怎么办呢?更何况自己也不好直接占了人家的便宜,

略微沉思了一下,侯礼祥决定去问问梁子,或许他会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找工作。梁子听后不慌不忙地说道:“自己想去汉口找个事做,可惜没人跟自己一起去,刚刚就是看着侯礼祥老实,便想着让他跟自己一起去汉口找个活做”。



梁子原本就是地下党,那天在街头看到了侯礼祥,他观察了很久,觉得侯礼祥是个可造之材,便想拉着侯礼祥一同上路。就这样,侯礼祥跟着这个梁子在晚上一起坐着洋船,去了汉口;他白天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晚上就恶补自己的文化课。也是在这里,侯礼祥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跟着红军闹革命

1928年的五月,根据组织上的安排,侯礼祥奔赴江西从事地方革命工作。1929年的春节前夕,因为红军急需扩编,侯礼祥才在地方干部的推荐下进入了部队,成为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二营五连的一个小兵。直到部队从江西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时,侯礼祥都只是一名无特别之处的普通小兵。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就是偶然间,他知道了大家叫自己“李祥”,而不是“礼祥”。

原本侯礼祥没有留意这件事,因为在他的老家,就是很少有人会带着姓氏喊名字。后来侯礼祥也纠正过战友的叫法,但战友们都叫习惯了,老是拿他的姓氏开玩笑,说他是个“猴子”,时间一久,连侯礼祥自己也无所谓了。

长征开始时,侯礼祥已经被重新编入了第一方面军一师一团一营。等到红一方面军在开始长征时,军团长是林彪,一师的师长是李聚奎,团长是杨得志,而一营的营长就是已经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合格营长的侯礼祥。



年轻时的杨得志

根据当时中共中央的要求,红一方面军就是一把开路的刀子,侯礼祥所在的一营更是刀子的刀剑,子弹的弹头。先遣部位的危险,不是言语能表达得出来的,他们要走没有人走过的山,要过没有人过去的河,要跨越没有人跨越的草地,用脚一脚一脚踩出来长征路。他们前面,是位置的险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后面则是所有红军的寄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侯礼祥带着自己的营,走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绝唱。

在侯礼祥的记忆里,他参与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雪山草地、以及攻打腊子口等所有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战斗和故事。尽管在史料记载当中,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当中,没有侯礼祥的名字,但在后来的考证当中,杨得志亲自为侯礼祥作了证明。

强渡大渡河时,上去的是杨得志领导的一团一营的干部战士,其中确确实实包括一名营长带队,侯礼祥作为一团一营的营长,不会推脱责任不上前线的,根据这样的情况,侯礼祥一定是当时强渡大渡河当中的一位。



强渡大渡河(油画)

作为长征当中的急先锋,受伤是很正常的,而作为领头羊的侯礼祥,更是在长征的过程当中先后五次负伤,其中两次已经危及生命,一次是在四川,为了攻下一条小河,侯礼祥带队与敌军进行激战,侯礼祥在战斗过程中一个不小心,被子弹打穿了颈部。另一次则是在山西的甘泉时,他的右腿大腿骨几乎被打断。

最后,侯礼祥硬是凭借着内心顽强的求生欲,硬生生地挺了过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