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书记陈独秀:陈氏一家满门忠烈,人格魅力让政敌也折腰

分享至

温馨提示:本文基于真实人物,请理性阅读,与君分享旨在弘扬正义,与君共勉意在宣传法律,前1/2免费阅读。

“陈独秀,其学,术无不精;其文,理无不透;雄辩滔滔,长于言才,无论任何问题,研究之,均能深入;解决之,计划周详;苟能专门致力于理论学术,当代名家,实无其匹。”这是著名学者王森然为陈独秀作传的评语。

陈独秀先生对此评价,当之无愧!



陈独秀的一生在坚持以科学和民主的方式救国、治国。早在1918年陈独秀就说过:“科学与民主是人类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实属难得可贵,如今看来依旧是颇有远见。

陈独秀被捕时,全国权贵、大家,无论认识或不认识的,均为他纷纷奔走呼吁和相助,国民党狱卒以为他办事为荣,哪怕是买一支笔或一张纸,都深感自豪。

陈独秀一身傲骨,穷困潦倒至极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铁骨铮铮,肝胆热血写春秋,法庭上批驳的法官哑口无言;他才华横溢,引国民党青年军官集体膜拜……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在陈独秀的影响下,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委员。陈家一门三俊杰,一个总书记、一个政治局候补委员、一个中央委员,仅此一例。

但在革命的大道上,这两兄弟却比父亲走得更加悲壮。陈延年在1927年7月4日,被国民党刽子手乱刀杀害,年仅29岁;陈乔年在1928年6月6日,于上海龙华的枫林桥畔就义,年仅26岁。

他们在狱中受尽酷刑,以钢铁般的意志守住秘密,未供出我党一丝一毫的秘密。陈乔年慷慨就义前留下震耳发聩的陈词:“就让我们的后世子孙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陈氏一家,满门忠烈。



陈独秀出生在安徽怀宁一户人家,书香门第,祖父陈章旭为晚清候补知县,叔父陈昔凡是举人和道台,东北剿匪时招安过张作霖,将当时落草为寇的张作霖收编到清将聂士成军中任营官。

陈独秀父亲一心想走前辈的路,一生致力于科举考试,可惜英年早逝,那时陈独秀不满两岁。陈独秀少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资聪慧,因而祖父和母亲把对他父亲的期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

祖父陈章旭采用传统的封建大家长教育方式,黄荆条子出好人,不允许任何反驳,这种方式深深影响了陈独秀,后来他在党内被人病垢的一点便是封建家长作风严重,一言堂,每逢同志们和他辩论的时候,轻则指着对方劈头盖脸一通输出,重则拍桌子,摔茶碗,踢板凳。

陈独秀身上体现了很强的“有才华的人都是有个性的”这一条定论,他性格倔强,小时候被祖父责打,不认错不流泪,一身傲骨和反骨气得祖父高跳。唯一能让他屈服或软化的唯有母亲的眼泪。

陈独秀寒窗苦读十年,17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即获当地秀才的第一名,安庆城闻风而动,各大名门望族和富户人家纷纷托媒上门,最终陈独秀娶了安庆副将高登科长女高晓岚。

陈独秀选择高晓岚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此女上过学,能读书识字,两人能产生共鸣。陈独秀与高晓岚新婚燕尔,如胶似漆,此后生活中相敬如宾,陈独秀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妻子听,让妻子点评。

如此田园一般的生活不到一年,戊戌变法发生,康有为脚踩风火轮,跑到国外妻妾成群,谭嗣同杀身成仁,欲以我血荐轩辕。然而世人皆醉,当时的绝大多数老百姓认为谭嗣同是谋逆者,该杀。

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慈禧太后坐井观天以为自己是战神附体,单挑八国,落得八国联军侵华。陈独秀扼腕叹息,对清王朝彻底失望,借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不顾母亲和妻子挽留,放弃科考,毅然东渡日本求新学以救国。



陈独秀到达日本后,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和历史、制度等,为此他不仅是学习日语,还学习了英文、俄文、法文,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强国之路。

在这个时期,陈独秀几乎全面转向西化,他反对儒学,认为儒学的“三从四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使人奴化,但西方的开化,短暂的历史,尤其是接触到日本的共浴文化,野蛮的武士精神,陈独秀开始意识到儒学的道德约束和文化渊源流传的重要性,认为各有所长,遂推崇“孔曰取义,孟曰成仁”,致力于把儒学与西方哲学和科学结合一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中国所用。

陈独秀了解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宣言……加上戊戌变法的事实,彻底转向武装推翻清王朝,因此他专门入读了日本的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回国后的陈独秀致力于反清,如何以小博大,他选择了参加暗杀团。他在上海亲手调制过炸药,与蔡元培合谋刺杀慈溪太后,在杭州与“手提三尺剑,割尽满人头”的吴樾共谋刺伤满清五大臣……

但很快陈独秀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用的,必须要唤醒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于是他决定笔墨胜寒刀,开办报业,利用舆论宣传革命。

陈独秀不是反清反封建反军阀第一人,但却是文笔最好的反封建反军阀第一人,而且更新非常快,一份报纸60%的文章和评论都是他自己执笔完成,刀锋犀利,见解独到,不久名满天下。

当时的名士章士钊、胡适等名士极力邀请他一起创办期刊。蔡元培改革北大时专门专程请他出任文科学长,要知道当时北大几乎全是海归精英,唯有陈独秀唯一拿得出得经历和学历证明只有前清得秀才学历,但北大师生无一人反对。



可见陈独秀盛名在外,但如日中天的名声也给他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满清政府的特别照顾,动不动就有人对他进行稽查办案,搞得他只能打一枪换一炮,从上海跑到苏杭,又跑回老家,最后风声太紧,报纸实在办不下去了,便跑到杭州教书,暂避风头。

很快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覆灭,全国有识之士高兴之际,袁世凯窃国了,甚至试图复辟重建帝制,这让陈独秀对民国完全失望,他得出一个结论——若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必先从文化上改造,思想上启蒙,意识上觉醒,中国这块封建思想影响深远的土地上,仅仅移植西方政治制度是走不通的,画虎画皮难画骨。

于是在没有任何资助,没有任何组织,没有任何号召,出于完全的自发和救国救民的胸怀,陈独秀一把青伞,一包行李,走遍大江南北,到学校到工厂传道授业,播撒革命种子。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计报酬,纯粹出于救国强国的信仰,伟哉,先生大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