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一志愿军爱上朝鲜姑娘,选择放弃中国国籍,后来怎么样?

分享至

“如果你愿意留下来,我就和你结婚。”面对六年来与自己朝夕相处,犹如邻家大哥哥一般无微不至照顾着自己一家人的王兴复,吴玉实内心深处,对他充满着无限热爱与崇敬,还有因为耳磨斯鬓,悄悄生发的,如春草春水般炽热的男女之情。

今日,他和他的战友们要回中国了,此一去,定是此生再难相见,她只觉心如刀绞。然而,她还有年迈的老母亲要照顾,还有幼小的妹妹要抚育,她不能随他而去,更何况,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规定他是不能与当地群众结婚的。



即便部队没有这项规定,她也是不能随他而去的,因为战后的朝鲜规定,本国姑娘一律不准外嫁。

这所有的规定与要求,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王兴复,自然是比吴玉实知道了解的更多。他知道自己如果选择留下来,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他有太多矛盾与纠结。

他是多么舍不得脱下这身绿军装,他是多么想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可是,一想到从此就要和与自己朝夕相处长达六年之久的朝鲜姑娘吴玉实,此生再不相见,他又觉心痛不已,情难自抑。



这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吴玉实表明心意,得到了这样一个让他高兴又难过的回答。在战友们的建议下,他向部队领导汇报了此事,不久之后,得到的答复是,就地复员,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他就可以和朝鲜姑娘结婚。

面对乡关情与爱情必须二选一的时候,此时年轻的王兴复,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呢?

一、战地初相见

1950年10月8日,面对日益恶化的朝鲜战争形势,朝鲜当局向我国政府发出援助请求。就这样,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奔赴朝鲜战场。那一年才19岁的王兴复,怀揣杀敌报国梦,随着浩浩荡荡的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入朝作战。



顺利到达朝鲜战场后,因为年龄小,又没有作战经验,王兴复并没有被安排直接参战,而是进入了后勤部。

当怀揣梦想身背包裹的王兴复,和战友们陆续被编入志愿军第四兵站的时候,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有些许失望和失落的。

不过,亲眼见到正经历战争的朝鲜国土的满目疮痍和军民参战备战的艰难处境时,王兴复很快就认识到自己和连队战友们的这项工作,同样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为前线战友提供军备物资、战后抢救伤员、接待安排非战斗部队的各项工作事宜,都是王兴复所在的第四兵站的重要工作。



除此之外,代表志愿军部队接受来自朝鲜人民捐赠的粮食衣物,送往前线阵地,也是王兴复所在的第四兵站的工作任务之一。

王兴复至今仍然清晰记得,那是十月一个平常秋日的午后,一位十七八岁的朝鲜族姑娘,背来了一大筐粮食,要捐赠给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

王兴复留神细看这朝鲜姑娘,但见她虽衣着朴素,却面庞洁净俏丽,一头乌黑的秀发,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她兀自背着藤筐,在日光下静静走来,恍若一朵盛开的金达莱花,那浅浅的素净的粉,恍若一道光,一下子就照进王兴复年轻的心上。

他小跑着走上前去,从她身后接过那满满一藤筐的粮食。她见了他好似邻家大哥哥一般温暖的笑容,便觉心里一阵暖,恍若是与早已奔赴战场的两个哥哥在驻地偶然重逢。



若眼前的志愿军哥哥就是自己奔赴战场的哥哥们,那该多好啊。一面将装满粮食的重重的藤筐从肩头卸下,这朝鲜姑娘一面在心底默默而忧伤地暗自思量,不觉便对王兴复多看了几眼。

王兴复将重重的藤筐从她肩头慢慢卸下,又领着她往前面的登记处并肩走来。一路走着,一路就小声攀谈着。

姑娘用生硬的中国话告诉王兴复,自己名叫吴玉实,就是附近村里的,这些粮食,都是自己和母亲妹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现在把它捐给志愿军战士们,希望他们早日赶走侵略者。

顺利登记完之后,王兴复又将吴玉实送到驻地外面,才与她挥手告别。临别时,吴玉实又告诉王兴复,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两个哥哥早日从战场平安归来。



自这一次与朝鲜姑娘吴玉实有了这短暂而美好的相遇,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因为频繁行军,更换驻地,王兴复再也未能与吴玉实相见。

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持续,战火遍及朝鲜各地,日夜在战场与驻地之间来回奔忙的王兴复,不知不觉,早已将这个朝鲜姑娘淡忘了。

他忘了她的名字,忘了她的模样,忘了她背着重重的藤筐,独自前行的身影,还有她生硬温柔的中国话,以及她对兄长的日夜思念。

他以为,此生,他将再不会与她相见。

怎料到,三年后的1954年九月初,他竟又与她再次相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