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老农到兰州军区找军政委,肖华上将:没想到你还在人世

分享至

1979年7月,新疆军区高层会议上,肖华正在发表讲话。

当时肖华是兰州军区政委,新疆军区是其所辖的军区。正在他发言的时候,秘书突然走到台上,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话。

肖华立刻对到会的人说了声“对不起”,随即走进了旁边的休息室。

会议结束时,肖华对在场的军区领导说:“我临时有点事要赶回兰州,等处理完了,再继续我们的工作。”



是什么事,让肖华中断了正常工作?

原来他急匆匆回去,是要回兰州见一个重要的客人。这个人不是肖华的上级,也不是他的老乡和亲戚,而是来自河南的一个农民。

肖华风风火火赶回兰州军区,直奔军区招待所。

在接待员的引领下,他见到了这位客人——一个两鬓斑白的八旬老人。

肖华端详了很久,还没有开口呢,眼泪先下来了,他上前一把抱住老人,哽咽着说:

“卢子美,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找你,四十多年过去没有消息,还以为你光荣了呢,怎么不早来呢?”

这个叫卢子美的老头也泣不成声,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想着大家,很想看看同志们,就是怕大家不记得我。”

肖华说:“怎么能不记得呢,只要还有口气就忘不了。”

“你忘了,在东陂战斗中,我受伤的时候,是你将衣服撕成条给我包扎的。你受伤的时候,是我跟小刘用担架抬着你下战场的。走了一路,你的血流了一路,把我的白衬衣都染成红色的了。”肖华说着又哽咽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



卢子美是谁?身为开国上将的肖华,为何如此对他动情?

1898年2月16日,河南省的周口市的沈丘县李老庄乡西卢村一户农家里,传出了一阵啼哭声,一个婴儿降生了。

接生婆高兴地说“恭喜,是个男孩。”

旁边的孩子父亲脸上去没有一丝笑意,而是愁容满面。

因为这个家穷困潦倒,男主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而且这个婴儿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

孩子的到来,让本来就揭不开锅的家雪上加霜。

这时候床上的产妇说话了:“孩他大(父亲),我们把孩子送人吧,反正也养不活。”

听了这话,正在唉声叹气的男主人反而连连摇头说:“孩子既然来到我们家,那是前世有缘,咱就是吃再多苦,也要将孩子拉扯大。”

这个差点被扔掉的娃娃,就是卢子美。



因为上面已经有三个哥哥,家里人都喊他叫“多多”,意思是多余的人。

小子美也好像非常懂事,非常听话,在摇车上没有人管,他一声不吭。学会走路后,啥也不跟哥哥们争,上不起学,他就到私塾的窗外偷听。

结果他长得比哥哥们都身强力壮,学的文化比那些坐在屋里的学生还多。

尽管如此,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直到25岁,卢子美还没有成家。

卢子美一咬牙,就决定去当兵。

说到民国时期的兵,大多数人都会用一个词——“抓壮丁”。

其实被抓去的毕竟是少数,很多人是甘心情愿去当兵的。

除了被抢抓去的壮丁,剩下的人当兵,目的有两个:一是混饭吃,二是希望改变命运。

也有人当兵是为了推翻万恶的制度,不过民国初期,很多人没有这个觉悟。

所以卢子美当兵,动机并没有那么高尚,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过卢子美毕竟是有文化的人,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在当上红军之后明白了很多道理,愿意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当然那是后话了。

话说卢子美25岁那年(1924年)怀着改变命运的理想,参加了西北军,成为冯玉祥手下一名士兵。

冯玉祥因为多番“倒戈”运作而备受诟病,但是冯玉祥也是有追求的,他起兵也是为铲除人间不平的,他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

冯千方百计地把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保护国家、爱惜百姓、吃苦耐劳、勇敢牺牲、勤俭朴素、戒除嗜好等各种精神,灌输到每一个官兵的脑子里。



他亲自为官兵编纂一本名曰《精神书》的小册子,其中分“道德精神”、“爱国精神”和“军纪精神”三部分,凡80余条,每条都是格言式或语录式的条目。

比如“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胜于无过。”“古今英雄,百战而不死,非是怕死,乃是真不怕死。”

冯玉祥还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亲苏联共。

在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就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7年蒋介石忙着背叛革命的时候,冯玉祥正跟共产党加强合作。

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冯玉祥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

冯玉祥手下不少将领同情共产党,如宋哲元、方振武等;有的甚至就是共产党员,如吉鸿昌、牛化东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向共产党人挥起屠刀,在全国范围内清共的时候,西北军中的共产党人转入地下,隐藏政治面貌,潜伏到了西北军中。

近朱者赤,卢子美耳濡目染也受到熏陶,思想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进步。

而且卢子美有文化,在西北军内很受欢迎。



因为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卢子美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文化水平并不低,所以是难得的人才。同时,卢子美打仗的时候非常勇敢,始终冲锋在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离了不少战功。

因此,卢子美在部队里得到重用,一再被提拔,很快就从士兵一步步升迁当了连长。

卢子美一步步高升的时候,正是冯玉祥事业走向低谷的时候。

1930年,冯玉祥、汪精卫联合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等军阀,向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发出挑战,中原大战爆发。

中原大战打了6个月,尸横遍野,赤地千里,也没有战胜蒋介石。



冯玉祥一败涂地,不得不通电下野,自己的将领被蒋介石收买,部队被蒋介石收编,弄了个鸡飞蛋打。

卢子美所在的队伍属于西北军第2方面军,指挥官是孙连仲。

孙连仲一看冯玉祥完了,他脚一跺心一横,在1930年10月18日,在新乡通电投蒋。

当月26日,孙连仲被委为第26路军路总指挥,卢子美所在的队伍被改编为第二十六军。

西北军解体之后,蒋介石把他们当成炮灰,改编之后,随即于1931年奉命开赴江西,打着清乡督办名义,参加对中央红军的第二、三次围剿。



虽然冯玉祥不在西北军了,但是他的影响还在,共产党在西北军中的基础还在。用一句国民党的话说,那就是西北军已经被“赤化”了。

卢子美出身贫穷,对共产党这支穷人的队伍是满含深情的。

而且他也有文化,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内战受害者是老百姓,知道蒋介石代表的不是穷人利益。

因此,卢子美穿着国民党军服,拿着蒋介石发的军饷,却“吃里扒外”,鼓动大家消极怠工,抵制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卢子美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被国民党特务发觉了。

其实蒋介石收买了西北军将领,收编了西北军,并不放心,担心他们会搞小动作,甚至反戈一击。

于是他就除了背地里收买西北军将领身边的人,还安插了不少政工人员(跟古代皇帝的监军一样),以实现对军队的控制。

比如韩复榘身边的军事联络员,就是蒋介石的人。

因此,虽然卢子美是在西北军中,他的一举一动也受国民党特务监视。

他们对卢子美的反常举动难以容忍,就等着抓把柄、找借口惩处。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



有一次,卢子美接到报告说,自己的连队里,有个士兵开小差跑了。

他不敢怠慢,赶紧带人到处寻找。

原来那个士兵因为母亲有病,急需用钱,部队又拖欠军饷,这个士兵思想动摇,就开了小差,不想在部队待了。

卢子美问清原因,对士兵非常同情,就给了他10块大洋,安慰他留在部队。

可是团长得知后,非要将士兵斩首,卢子美爱士兵像爱家人一样,当然不同意。

蒋介石安插在团里的政工人员知道后就借题发挥,说卢子美纵容士兵逃跑,是别有用心。他们就给团长王天顺施压,要严惩卢子美。

结果卢子美被打了20军棍,打得皮开肉绽,昏迷过去。

因为行刑的人,被国民党政工干部收买,他们打人的时候,使了吃奶的力气,诚心借这个机会将卢子美给打残了。

这时候,二十六路军总参谋长赵博生正好来这里视察,得知卢子美被打伤后非常震惊,随即到医院安慰他。



赵博生身为参谋长,屈尊看望一个连长,本身就非常难得,让卢子美非常感动。

而且赵博生还从包里掏出了一盒药膏,对护士说:“这是我从河北老家买来药膏,一天抹一次,七天伤口就痊愈了。”

更让他感动的是,赵博生还为伸冤,替他讲情,最后保留了他连长的职务。

赵博生为什么这样关心下属,一是因为他心地善良,二是他负有特殊使命。

早在一年前,他就被潜伏在26路军的地下党袁血卒发展为中共党员。

入党不久,袁血卒给了他一个任务,悄悄建立党组织,争取在26路军发动起义,让它变成共产党的军队。

赵博生看到卢子美根正苗红,有正义感,就请示了袁血卒,希望发展他为共产党员。

卢子美敬佩赵博生的为人,又看透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尤其是这次吃军棍让他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加上以前听了很多关于红军的正面新闻,所以他入党是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水到渠成的事,没有费一点周折。

卢子美同志在八十旅不露声色地积极发展党员,把自己的几个河南老乡和他手下的副连长也发展成党员。连那个开小差被抓回来的士兵,也加入了共产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6路军很多军官都选择了弃暗投明。



除了赵博生,卢子美、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和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旅参谋长边章五、第一团团长黄中岳等也都成为地下党。

1931年秋天,袁血卒到江西瑞金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听取了汇报之后,对袁血卒说:"如果能把26路军这支力量争取过来,那在中国革命史上一定会有重大意义。"

回到宁都后,袁雪卒同刘振亚、赵博生一道投入暴动前的各项准备。此刻,暴动的时间已经成熟,就差一个有利的时机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