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昏聩无能?她用一次事变证明,“老佛爷”才是清末最强权谋家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慈禧太后往往是以一副昏庸无能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甲午战争中,面对大臣们要她削减庆祝60大寿花销的请求,她的一句“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的狠戾之语,让她被指为甲午战争战败乃至清末丧权辱国的元凶,成为了后世批判她的所谓铁证之一。



▲慈禧剧照

诚然,历史上的慈禧太后的确有权欲熏心、生活奢靡无度等种种“黑点”,然而,作为在幕后统治了清王朝四十多年的最高掌权者,说慈禧太后只是贪图享乐,对政治一窍不通,恐怕也并不客观。实际上,论起对权谋手腕的运用,慈禧太后与清末诸多的乱世枭雄相比,不但毫不逊色,更可说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慈禧太后一生经历变故无数,其中,她一手发动的三次事变可说最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后世所熟知的“戊戌事变”即为其中之一。然而,发生在1861年的“辛酉之变”,才是慈禧太后真正登上政治舞台开场大戏。细数这次事变的经过和后果,我们便可以窥见这位“老佛爷”的真实面目于一斑。



咸丰皇帝虽有大志 可惜生不逢时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帝在位期间,大清朝可说是内忧外患不断:外有列强觊觎,圆明园都被侵略者一把大火烧得精光;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半壁江山遭战火荼毒。在这样的局面下,咸丰帝虽有图强之心,却无回天之力,这位清代最倒霉的一位皇帝,在苦苦支撑了十一年后,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咸丰皇帝宾天而去,在后宫中留下了一大群悲伤和惶惑的女人,而其中最为惊惶不安的,便非懿贵妃——也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莫属了。

懿贵妃的惊慌不是没有道理的。自打入宫以来,懿贵妃以自己出众的美貌和干练的处事能力,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另眼相看,不仅在闺阁之间对她宠爱有加,更是不顾“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不仅让懿贵妃代阅奏章,还经常让她代笔答复,荣宠之盛,在清朝历代嫔妃中也是首屈一指。

然而,这份出格的宠爱,虽然使懿贵妃尝到了权力的迷人滋味,也无形中给她树立了许多敌人。这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咸丰一朝的最大权臣——爱新觉罗.肃顺。



▲影视剧中肃顺的形象

肃顺是满族大臣中的异类。他的祖先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亲侄子,正宗的皇亲国戚,但是他对满汉之别并不看重,能够认识到汉臣的重要作用,着力提拔、保护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他处事干练,手腕狠辣,全无八旗子弟固有的纨绔和圆滑。咸丰八年,肃顺连办“戌午科场案”、“户部宝钞案”两件大案,先后处分、查抄了各级贪腐官员数百人,在“科场案”中为首的一品大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更是丢了脑袋。虽然在办案中肃顺颇有挟私报复之嫌,但是通过大力惩贪,让当时的官场贪腐之风有所收敛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肃顺和懿贵妃结怨的缘由,正史上并无详载,而《清稗类钞》等野史中则将原因归为:咸丰帝唯恐懿贵妃在自己百年后弄权,欲仿效汉武帝杀钩戈夫人的故事,去母留子。而当咸丰咨询肃顺意见时,肃顺并未出言劝阻,懿贵妃因此怀恨在心。这种野史虽然精彩,但毕竟查无实据,不足为凭。实际上,我们从当时的朝堂政治势力对比来分析,并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肃顺作为咸丰帝最信任的臣子,始终随行在侧。不久后,肃顺就被任命为“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在统领朝政的同时,还负责咸丰帝的生活起居、安全保卫等一应事项。

此外,当时在南方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干封疆大吏都曾受惠于肃顺,且个个手握重兵,是清廷不可一日或缺的重要倚靠。可见,肃顺内掌大权、外有军队,已经成为了咸丰一朝实际上最有权势的人物。



▲湘军老照片 肃顺是支持湘军的最大保护伞

反观懿贵妃一方,虽然她是咸丰帝的爱妃,也是唯一的皇子——载淳的生母(咸丰帝共二子,但第二个儿子出生当日便夭折了),但咸丰帝去世时,即位的载淳刚刚六岁,什么事都不懂,正所谓“主少而国疑”,再联想到清朝前期趁幼主在位而把持朝政的多尔衮、鳌拜等权臣,懿贵妃心中的恐慌可以想见。

皇、相之争

实际上,咸丰帝驾崩之前,对幼子继位后的权力分配问题是有着慎重考量的。一方面,咸丰帝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作为幼帝的辅佐,负责朝政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咸丰帝又将自己御用的两枚印章分别赐给了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并明确表示,今后皇帝的所有诏书,必须要盖有这两枚印章方能生效。



▲咸丰帝留给两宫太后的印章:一为“御赏”、一为“同德堂”

通过这样的手段,咸丰帝认为自此以后,皇权和相权便能相互制约,获得平衡。可实际上,在他刚刚去世后不到二十天,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

据史书记载,打破这一平衡的导火索来自于当时的山东道御史董元醇的一封奏章。

八月初六,董元醇上书朝廷,以皇帝年幼为名,请皇太后代理朝政。八月十一,两宫皇太后与八名辅政大臣商议“垂帘听政”一事。在这次朝会上,肃顺等人激烈反对两宫太后代为理政,“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让年幼的皇帝“至于啼泣,遗溺后衣”,气焰嚣张到能把小皇帝吓到尿裤,在清朝历史上也算独一无二。

最终,肃顺等人以“罢工”相威胁,否掉了董元醇的奏章,但一场争夺帝国大权的政变已经无可逆转的开幕了。

让我们将时间倒转回咸丰帝刚刚去世之后:据《慈禧传信录》记载,在咸丰帝去世后不久,肃顺等人已经公然宣称:“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连看奏折的权利都不给,这实际上是将两宫皇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肃顺等人独揽朝政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联合恭亲王奕䜣

面对这种危局,懿贵妃——现今的圣母皇太后慈禧,展现出了超卓的权谋天赋,敏锐地发现了肃顺集团的软肋:由于肃顺在掌权期间得罪的满洲大臣极多,在朝廷中的根基并不牢靠;而且支持肃顺的汉臣们正在南方与太平天国作战,肃顺等人的身边并无可用之兵。肃顺一党虽然顶着辅政大臣的名头,却只不过是无牙老虎而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