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强汉(山医)陈馀为何拒绝李左车的建议?因李左车是李牧之孙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名将韩信一生打过无数胜仗,其中不少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其中灭赵的井陉之战便是其中之一,它与项羽的巨鹿之战并称为古代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不论是韩信采用的背水列阵,还是项羽采用的破釜沉舟,都让麾下士兵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可是这种做法也被很多军事家所诟病,认为过于行险,非万不得已不能采用。就井陉之战而言,韩信的胜利有很大的运气因素,这便是赵国统帅陈馀不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非要与韩信列阵野战,结果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个问题基本上在军事家群体中有共识,后来韩信在与李左车的谈话中也表示认可。李左车的建议是一方面让陈馀带领赵国大军坚壁清野,以深沟高壑防御韩信大军。而他则带领三万精兵走小路切断井陉要道的后路,让韩信首尾不能兼顾,后勤补给中断。井陉口是代郡到赵国的要到,道路狭窄难行,而且非常险峻。这条路是沿着悬崖峭壁的小道,一边是高大的岩壁,一边是湍急的河水,根本不利于韩信的十万大军通行。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地,只要按李左车的建议堵住首尾,就能将韩信大军困死在井陉口上。



而韩信在攻打赵国前,先攻下了魏国,后灭了代国,军士疲敝而无休整,被困在这种要道上就是被抓住了七寸,极难翻身。韩信的军队不但后勤补给被切断,数量上也不如陈馀的二十万赵国军队,而且人家是以逸待劳的,这对汉军来说便是灭顶之灾。

可惜的是陈馀并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反而采用堂堂正正也韩信打野战的办法。这种军盲级别的打法完全是给韩信送菜,况且韩信从来没想过打这种呆仗,他的想法是抄小路偷袭赵国大营。于是陈馀不但在正面没战胜韩信,连后院都被韩信抄家,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李左车的建议非常正确,只要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好处。不论是抢占井陉口要道的地利,还是包抄切断韩信大军的退路,都是符合《孙子兵法》中对地势利用的原则。陈馀也是打了多年仗的宿将,怎么会看不出其优势地位,拒绝李左车的建议?《史记》上说陈馀迂腐,只知道讲究“义“,而不知兵。《汉书》上认为他是占据地利和兵力优势后就大意了,犯了骄兵必败的错误。在我看来,《史记》上的说法不敢苟同,《汉书》上有些道理却也不是主要原因。从先秦的史料上来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李左车的爷爷是李牧。



陈馀作为沙场宿将,不可能不知道“兵者,诡道也”的要义,所以他对李左车坚壁清野后切断韩信后勤的打法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他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是因为李左车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同时由于占据地理和兵力的优势,陈馀也对战胜韩信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在野战上也能与韩信掰掰手腕,于是选择了在井陉口外面列阵野战的打法。

为什么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原因呢?这主要还得从李牧说起。李牧作为战国时赵国的最后名将,也是唯一能与秦国王翦交手的名将,在赵国声望很高,向来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



李牧在后世名望很高,成为武成王庙名将榜的常客,甚至被捧为“战国四大名将”。因此李牧在后世有很多粉丝,在战国末年的赵国也受到贵族和百姓的追捧。但是李牧本人与赵国王室并不和谐,也受到赵国国都邯郸的贵族猜忌。因此我们看到在赵国历史上,李牧很少在邯郸驻兵,而是驻兵在代郡防止匈奴入侵。以至于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以及长平战败后的邯郸保卫战,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都没有调李牧回师救急,而是靠着赵括、廉颇,甚至于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这样的政治态势,说明了李家在赵国地位很尴尬。



李家在赵国的地位尴尬是源于李牧不听赵孝成王号令,在驻守代郡时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孝成王需要李牧帮他对付匈奴,不得不答应李牧的要求。于是李牧通过剿灭匈奴的南侵大军逐渐掌握了代郡大权,成为代郡事实上的诸侯。而邯郸的王室和贵族成员却因此而猜忌李牧,双方虽然不是势同水火,却也泾渭分明。因此李牧不参与邯郸的军政,邯郸也不干涉李牧在代郡的大权,于是代郡成为李牧的独立王国。这种状态延续到秦灭赵国,而李家则在代郡建立了强大的威望和号召力。



秦末时六国诸侯起兵反秦,都是由各国声望卓著的旧贵族牵头。比如楚国是名将项燕的后人项梁和项羽,魏国是魏王室后人魏咎和魏豹,齐国是王室田氏后人田瞻、田荣和田横,韩国立韩王成的韩信、张良是五世为相的大贵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