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是西周推翻殷商的主要主力,他们后来去哪里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东汉建立至东汉灭亡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面临着一个大敌的侵扰。

据统计:东汉与其之间的大小战役有数十次之多。它究竟是何方神圣?让这第三个大一统中原王朝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都没能将其收服?这个敌人不是匈奴,而是羌人。



提起羌人,你可能会想到如今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羌族,但羌人和羌族之间却绝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事实上,羌人在我国历史上指代的族群是流动的,也就是说,从最早的羌人到如今的羌族,他们在历史上并不是一脉相承的,而是节段性的,不同阶段的羌人代表的的是不同的族群。

那么东汉羌人又是怎么来的?这就要向东汉之前的朝代寻找答案了......

早在夏朝时期,我们便能见到羌人的身影。到了商朝,羌人更加活跃,在许多卜辞中都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在商朝的卜辞中,“羌”字是由“羊”和“人”两个字组成的象形字,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人戴着羊角的样子,说明商朝时的羌人有戴羊角的习俗。

同样是在卜辞中,有“有来羌自西”的记载。根据商朝的版图,大致可以推断出羌人的活动范围大致在如今的山西南部或者更西的地方。

以上两条卜辞中的记载,告诉我们:商朝时的羌人应该是商人对西部一些游牧人群的泛称,还并未正式形成一个民族。

为扩大自身领土,羌人和商朝之间常发生战争,这在卜辞中也有诸多记载——有时是商朝对外扩张,有时则是羌人主动出击。



而为在频繁的战争中维护自身安全,这些被泛称为羌人的游牧人群或是部落,逐渐聚集成一个联盟,共同对抗商朝。

羌人势力雄厚,因此商王朝对于讨伐羌人和抵御羌人的入侵十分重视。

据记载:武丁时曾调用一万三千余人前去讨伐羌人。要知道,商朝时的人口已然极为有限,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羌人对商王朝的威胁之大。

虽然羌人是商朝最危险的敌人,但每次与大商交战中,羌人总是处于下风,这也进而导致商朝时的羌人在商朝地位十分低下。

由于羌人常在交战中战败,商朝经常会有羌人俘虏,这些俘虏一部分被当做祭祀时的人牲,另一部分则是被当作奴隶,但大部分被俘的羌人还是像牛羊等牲口一样被祭祀给殷商先祖。



可以说,商朝时期的羌人俘虏是毫无人权地位可言的。

商人对羌人施于如此残暴的手段,必然会引起羌人反抗,于是商朝晚期,一部分羌人选择和西周联手,共同推翻商王朝,正式改朝换代。

这部分与西周联盟的羌人,也因在伐商中做出巨大贡献,在周朝时地位得到很大提升,这在各种有关周朝的文献中,都有提及——例如“羌伯敦”就说明这部分羌人已经跻身贵族阶级了。

除了地位提高,羌人和皇室的关系也不再像商朝时那样受尽歧视,而是有平起平坐的意味——《诗经》中便有一篇是关于周朝王室迎娶姜女。



也就是羌人女子为妻的诗歌,其中的“厥初生民,时为姜嫄”还把姜嫄看作是周人的始祖。

此后,姬姓王朝与羌人的联姻更是越来越频繁,许多周朝皇帝都有一位羌人妃子,甚至周幽王的皇后也是羌人。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联姻后,与周王室结盟的羌人逐渐融入华夏。

或许有人会疑惑《诗经》中提到的明明是姜嫄而非羌嫄,怎么能说姜女就是羌人之女呢?其实,根据学者考证,古时羌与姜本就是同一个字,它们不仅在古音上一致,也可以互通互用。

因此我们可以把姜看作是羌人的姓,从而推断出姜姓代指的就是羌人。



同时在周朝的文献中,“羌”字极少出现,反而有不少的“姜”字出现,这一方面说明了羌人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姜为姓氏的族群,另一方面说明了羌人对周王朝的影响十分大。

当然,并非全部的羌人都与西周达成了结盟,那么还有一部分羌人去哪了呢?

剩下的这一部分羌人有两个可能的去向。一是,在商朝不断扩大领土的过程中被融入华夏;再者,则可能向更西的疆域迁徙,成为周朝所说的“戎”的一份子。

这里说的“戎”和商朝时的“羌”一样,都是一种带有蔑视的意思。为方便理解,我们在后续把“戎”中的羌人称为姜氏之戎。

周王室日益倾颓之后,许多外敌都开始觊觎周王室的疆土,姜氏之戎也是其中之一。姜氏之戎还在几次与王室军队的交战之中大败王师,可见其实力之强大。



很快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在经历过数次民族融合之后,只有诸戎中的羌人还未成为华夏中的一份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