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有十一环,缺任何一环李世民必死

分享至



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错综复杂、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疑窦重重,一千多年过去了,无论是读《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让人心有余悸、五味杂陈,既为秦王的杀伐果断、冷静机变而拜服,也为他的心狠手辣、诡计多端而叹息。

事成之后,秦王下令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个儿子(一说11个),以绝后患。

这场发生于公元626年的血腥杀戮,精彩、惊险、刺激、残忍,至今读来仍让人不寒而栗。

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当时秦王为何突然发动政变?玄武门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有那么多相互抵牾的地方?

无从考证,我们只能按照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还原。

一场政变的成功有诸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运气,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有十一环,这十一环环环相扣,倘若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李世民必功败垂成,身死名败。

那么,我们看看都有哪十一环。

第一环,李渊的踟蹰。



李渊

或许是父母早亡导致亲情缺失,或许吸取了杨勇和杨广两个姨家表哥自相残杀的教训,或许他骨子里本就宅心仁厚,李渊一直竭力避免儿子们互相攻伐。

然而,他始终徘徊在父亲和皇帝这两个角色之间,无法做到杀伐果断,一以贯之。

秦王功高盖主,赏无可赏,而嫡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整体表现差强人意。

当时有两条路:要么,巩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贬黜乃至放弃李世民;要么,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始终下不了决心,就在这种犹豫不决中,事情向着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绝尘而去。

有两件事,让李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个是杨文干事件。



624年,也就是玄武门事变前两年。

杨文干是李建成的亲兵、心腹,被提拔到庆州做长官,七月初,李渊来到距离庆州不远处的仁智宫避暑,有人告发李建成给杨文干送铠甲,要谋反。

李渊派人去调查,不调查还好,一调查杨文干真的反了,于是李渊大怒,同时,立即南撤躲避祸乱,李建成则入宫磕破额头求放过。

李渊羁押了李建成,派李世民前去镇压,临行前,许诺李二:待平叛归来,吾把太子之位给汝,建成则贬为蜀王,你务必善待之。

四天后,战争结束,李世民凯旋。

然而,李渊没有信守承诺,李建成依然是太子,秦王依然只能是个亲王。

李世民觉得被忽悠了,表面没说什么,心里一定很生气很怨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渊只是反射弧有点长而已,但同时他又是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皇帝,他明白,杨文干造反一事,是李世民的幕僚杜淹一手策划而成,从而嫁祸李建成,企图撸掉其太子之位。

李渊各打五十大板,贬黜了东宫的两个重臣王珪和韦挺,也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杜淹流放外地。玄武门之变后,杜淹突然被提拔为高官就是明证。

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的主动出击,手段稳准狠,可惜被老爹识破了。

李渊没有吸取教训,或者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件事,兄弟之间关于皇位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并导致仇恨进一步加深。

第二件事,秦王中毒酒。



玄武门之变的三天前,也就是六月初一日(黄历),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东宫饮酒,李元吉也在。

这是鸿门宴,李二慨然赴宴。

当晚,三兄弟到底说了什么话,不得而知,总之,不善饮酒的秦王喝得不省人事,被淮安王李神通背回家中,然后吐血数升、卧床不起,乃曰太子毒杀秦王。

李渊得知后,再次盛怒,亲自到秦王府探望,安抚、调解已经水火不容的兄弟关系。

其实,没有证据证明李建成毒杀李世民,试想,以往那么多机会他都没有下手,为什么在李世民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且在自己府邸行凶?他做太子已多年,政治优势巨大,也不是无脑之辈。

着实没有必要。

再说了,如果要毒杀,为什么毒量不够?为什么还让他回家?

大概率是李世民的苦肉计,回到家里给自己下毒,或者故意喝得胃出血。

史书记载,秦王酒量极差。

于是,李渊第二次承诺,建成当太子已久,不忍夺,所以兄弟分开,你居洛阳,陕西以东都给你,参照西汉梁孝王故事。

这是个极好的条件,秦王府欢呼雀跃。

因为,只要秦王带着兄弟们去了洛阳,等到李渊百年之后,与李建成之间必有一战,而洛阳富甲一方、兵力强盛,秦王胜算极大。

但在太子等人的极力阻止下,事寝。

李渊再次食言。

李世民两次苦心孤诣设计的圈套,都被老谋深算的李渊识破,问题是,他履行的不是皇帝角色,而是和事佬,采取绥靖政策,掩盖矛盾,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让两方都不满意。

李渊自以为为了亲情,做到了平衡,希望兄弟们顾念亲情,避免流血牺牲,但他难道不知道历史上的祸起萧墙事件吗?

可以说,兄弟相争是李渊一手造成的。他难辞其咎。

第二环,李世民的决心。



秦王府(天策府)密谋

上述两次事件的幕后操盘手是李世民无疑,他从来都是一个争强好胜、主动出击并且善于计谋的冒险家。

事不过三,两次试图陷害,利用李渊来废除太子的计谋都未能得逞,让秦王意识到,这场继承权之争,政治手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剩下唯一的途径:武力政变。

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李世民就有了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只是他不想走到兄弟相残的那一步,这才“先礼后兵”。

黄历六月初四日夜,秦王召集武将在府中议事,告诉大家,明天齐王就将带兵出征突厥,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将领以及秦府精兵都将随军出征,这条釜底抽薪的计策,将秦府逼入了绝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秦府危亡,旦夕之间。

李世民说了严峻的形势,不表态,问大家该怎么办?这是为了激怒众武将。他要试探这些曾出生入死的兄弟,是否有勇气造反,如果有,那就逼我造反。

此后,他还问计于多位谋臣武将。

当然,大家都明白,即便出征中不被李元吉找借口屠戮,一旦建成当上皇帝,他们这些人都将是被清除的对象,

于是,众人都劝秦王诛杀太子和齐王。

统一了思想,剩下的便水到渠成了。



李二的确精明,他几乎做通了所有关键人物的思想工作,在最关键时刻支持自己,帮助秦王府。

史书中写李世民犹豫不决,无法决策时竟然行占卜之事,实际上,这都是表象,李世民一直都是决心最大的那个。

如果他像李渊、李建成那般首鼠两端,此事必定不成。

清君侧的关键是清君,而非皇帝身边的人,所以,李二计划的第二步是夺皇位。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世民不要做项羽,下定了杀兄逼父的决心,此后再无任何动摇。

在临湖殿截住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手下还有九个身经百战的大将,但他没有让他们出手,而是亲自射杀了李建成,即便当时李元吉已经挽弓搭箭要射他。

擒贼先擒王,杀了太子,这场政变就成功了一大半,李元吉不重要!

所以他根本不顾李元吉可能会射杀自己,一句废话都不说,直取太子之命。

可见,李世民是有冷静,决心是有多大!

第三环,秦王被剥夺兵权,被逼入第一重绝境。



李元吉

六月初二日,李渊在太子、齐王的怂恿下,宣布李元吉为兵马大元帅,数日后,将率领秦王府的骨干将领和亲兵随军出征。此举无疑是釜底抽薪之举。

如果这些人被齐王带走,李世民无疑是被剪除了羽翼,是重大损失和政治打击,而且,据传,齐王献策要在出征仪式上,把李二骗到昆明池,埋伏壮士,拉杀之。

这是李世民面临的第一重绝境,绝无仅有,无法破局,他不得不破釜沉舟,采取极端行动。

第四环,天有异象,秦王陷入第二重绝境。

六月初三日,天有异象,天象专家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金星入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是极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李渊震恐,立即召见秦王,质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突然而现的异象暴露了秦王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加速了事变的进程。

当时是,秦王和手下心腹正在密谋弑杀太子和齐王,但因为东宫有两千长林兵和三百猛士,而秦王府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强攻东宫显然不可行,其他又没有机会,因为进入玄武门就不能带着甲胄和武器!

众人一筹莫展!



正在此时,宫使传秦王觐见,宫中自然有秦王耳目,所以很快就知道是因为太白入秦分的天空异象。

李二极其聪明机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慷慨入宫。

父子两人没有围绕太白复经天而讨论,因为秦王一进来就痛心疾首地控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所指乃是李渊的宠妃张婕妤!

李渊再次大怒,立即命中人传旨,命太子、齐王明早入宫说明情况。

如此,机会来了!秦王要在路上设伏,截杀二人。

李二的确是个主动进取之人,面对第二重绝境,他反转劣势成优势,为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

第五环,张婕妤好心帮忙。



张婕妤

太子和齐王不是傻子,再说了他们手下是有很多谋臣能人的,比如魏征、冯立、薛万彻等人,所以,如果宫里传旨过来,他们未必肯信。

但张婕妤的消息,太子是信的。因为他们关系很好,利益捆绑,太子和齐王早已把后宫打点的明明白白,张婕妤和伊德妃皆为他们所用,时常在李渊面前诋毁秦王。

偏巧,李渊和秦王两人的密谈被张婕妤偷听到了,于是她立即把消息送给了太子。

于是,太子和齐王确信皇帝召其入宫是说明情况,他们也必须尽快进宫为自己辩护,因为淫乱后宫是死罪!

张婕妤能得到如此绝密消息,或许是秦王集团故意放给她的,以此确保太子和齐王如期入宫。

那么,太子和齐王到底有没有淫乱后宫呢?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有关信息推断,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张婕妤和伊德妃跟秦王过不去呢?

之前,秦王清正廉明,没有把一块良田给张婕妤父亲,杜如晦又殴打伊德妃父亲的家童,两个妃子在李渊面前诉苦告状,导致两家交恶。

对于年轻的张婕妤和伊德妃来说,李渊已经老了,如果秦王当了皇帝,她们必定没有好下场,所以这才把身家性命堵在了太子身上。

张婕妤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实际上,替李世民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她这一环同样必不可少。

第六环,魏征的缺席。



魏征

偏巧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魏征一病不起。

李建成最为倚重的谋臣无法为他提供有力的支持,导致在关键时刻,决策错误。

李建成一向是听从魏征谏言的,例证就是采用魏征的计谋,轻松搞定了刘黑闼。政变之前,魏征曾多次奉劝太子早下决断,铲除秦王,但建成不听。

政变当夜,如果魏征就在身旁,他一定会竭力阻止进宫,因为他是最清醒的人之一,有大智慧、大格局,他更确信,在这个时间节点,秦王一定会狗急跳墙、孤注一掷!

玄武门之变后,李二把魏征叫到身边,质问他为何要离间我兄弟之情?

魏征的回答耐人寻味:建成不听我言,才导致今天的下场。说明,他和秦王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明白人。于是,惺惺相惜。

秦王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将其招入麾下,后来成就了千古君臣的最高典范。

除此之外,太子的著名谋臣王珪、韦挺也不在长安,此前,因杨文干造反事件,被流放远方。

第七环,张公谨的关键出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