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今年两广为何多发暴雨洪水?灾害从不只是“自然的”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公众号“守望河流”

写在前面:

江河既有着她的温婉秀丽,亦有着她的放荡不羁。人们历来对她的赞美之词,恐怕都是基于一种对美好的高度提炼和放大。更多的时候她既是温顺的,又是不羁的;她带给沿岸人们的不只有福祉,更有冲突。

刚刚过去的4月,我国共发生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3次)明显偏多。其中4月2日至7日、19日至21日发生在南方的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广、综合强度强。受暴雨过程影响,珠江流域北江接连发生两次编号洪水。

我们作为江河的洄游者,以我们有限的感知去解读江水和她包括的一切,她的水流,她的气候,也在尝试与这些冲突对话。


全文共5000余字,完整阅读预计12~15分钟

文末有“太长不看”观点总结

前言


受强降雨影响,截止4月22日,广东全省有32个水文站超出预警水位。

2024年4月20日20时至4月22日6时,广东贺江、北江干流及支流连江绥江等3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西江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流量涨至120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8.12米,达到水利部标准中的特大洪水;绥江发生1996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北江飞来峡水文站流量出现19000立方米,接近“一百年一遇”。

除强度大之外,今年的降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北江石角水文站在4月8日发布了“北江2024年地1号洪水,是全国1998年有编号洪水统计以来最早的洪水。截止发稿,洪水已造成广东境内约110,000人被紧急转移。

想起下面这张流传于2022年夏天的“英德江南洪水受灾图”,为什么每次被淹的总是英德,韶关?本次是洪水正常现象,还是极端气候现象?仅仅几天的降雨为何就造成了洪涝?珠江的洪水,相较于长江黄河有何区别?降雨和河流的涨落作为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成“灾”?


一、珠江的洪水从何而来?

1

季风带来的降水

季风定义:

指“随冬季和夏季交替切变、风向差异达到120度以上的气流”。

广东广西在地理划分上同属岭南,岭南的降水特征主要和持续数月的夏季风相关。每年夏季汛期降水量全年降水量的80%

夏季风有着固定的年度周期:冬季,西北大陆吹来的强劲季风会阻止暖湿气到到中国;次年2月,随着寒流的退却和气温转暖,雨季来临。春末,海洋上高压地带顺时针方向的气流会将雨水带到华南,从四月一直持续到十月。而到初夏,降雨将到达华中和长江流域。


季风推进过程

夏季降水特点决定了岭南河流的季风属性。西江,北江,东江三条河流也是如此:河的总水量,水位,径流量随季节而显著变化,在雨季迅速增加而在旱季显著减小。

季风带来的降水虽然充裕,但年与年间逐月变化较大,常容易造成干旱和洪涝。

2

降水如何形成洪水

暴雨定义:

每小时降雨量16mm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mm以上,24小时降雨量50mm或以上的雨为“暴雨”。

日降雨:≥50mm 暴雨;≥100mm大暴雨;≥250mm特大暴雨

1

连续暴雨是洪水发生的必要条件

珠江流域的的降水集中且强度远大于长江和黄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都可以达到20天。清远,曲江,桂林均有连续下雨一个多月的记录。往往几次暴雨就可以达到或超过月总降水量,即达到洪水水位。

今年广东四月累计雨量就刷新了自1959年以来66年的广州国家站4月雨量的历史记录,多个观测站单日降水量打破当地四月纪录。包括:广东怀集,德庆三水,佛山南海;广西境内的郁南,封开,高要,罗定,龙圩,梧州,金秀。其中广东怀集的217.1毫米降水量,还打破了怀集有气象观测史学以来的单日纪录。


24日开平一个小时的降雨量就达到了50mm, 达到了暴雨(日降雨量)标准

2

洪水是季风型降水和山区盆地排水系统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北面的英德,西面的肇庆,梧州,广西右江平原,浔江平原,郁江平原横县平原;还是东面的惠州都是盆地。因此发生在广东西面的所有降水都会通过集水盆地汇入西江,再经由梧州流入广东;北面的降水则全部汇入了北江。西江和北江在广州以西十公里的三水交汇,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开端。而东面的降水则汇入东江盆地,再。流入广州东面的珠江河口。


北江和西江并不是一条独立的江河,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河流系统。河流网呈叶脉状,涵纳四方来水

其中西江洪峰流量之大在全国来说,仅次于长江而占第二位。洪峰来临时,流经梧州的水量最大可达每秒54500 立方米(1915年高要水文站记),江水一昼夜就可以上涨3.5米;汛期江面高出枯水期的水平面数米。


西江各干,支流流洪峰最大涨幅情况图。洪峰指该地区最高水位

西江北江和绥江在思贤滘相遇,当西江水大时,北江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水,因而对西江下游有着顶托作用。因此西江下游洪水呈现末势猛,峰高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三江交汇示意图

今天的北江上游,广西梧州,惠州东部的耕作区都有一个共性——其河床大部分位于山谷中。这是因为气候带来的密集降雨冲蚀着岭南地区一些古老的山峰,使得山谷更加宽阔和平坦,形成了狭小的盆地。如下图的英德就是一个四面环山,向南倾斜的盆地,东面为滑水山山脉,南面为花岗岩丘陵地貌和峡谷,非常容易形成严重的山洪。

北江滃江连江三条发源于山地的河流汇聚于此,小型支流多达16于条。当冷空气越过南岭时,就会与暖湿气流形成降水。


图:英德四面环山


地形雨成因

并不是所有的水都会渗入地表,最后汇入河流。一般情况下,部分降雨会被土地吸收,下渗;另一部分被植被截流,蒸发变为气态。

然而,当降雨量过大时,岩层上的土地蓄水量会快速饱和,雨水将无法渗漏和渗透,直接形成地表径流。此时,不管下多少雨,就有多少水流到河中,使得径流量激增。地表径流还会裹挟着盐分,砾石等物质,通过重力加速度向下突进,形成山洪。

英德民谣:“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就曾形容过北江山区雨势的这种窘境。

视频:韶关山区暴雨,暴雨持续数小时就会造成这种“壮观场面”

3

雨带的走向决定了暴雨的移动路径

由于夏季风的雨带是从南到北推进,东西走向的西江河流与气候带走向是一致的。珠江全流域的降雨絕大多数是西北至东南方向。也就是说,西江下游低平地区需要同时承担来自上游,中游,及各大支流的激增水量。上游降水之后,中下游又有暴雨发生;上游各江,干支流的洪峰接踵而至,在梧州,肇庆盆地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洪峰。

假设西江和东江都是南北走向的河流,或许洪水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么严重。


图表上看,降水飑线呈“弓形”自北向南横扫广东;雨带和河流走向高度重合

二、灾害从都不只是“自然的”

1

两广洪灾纪事

强降水意味着更高的蒸发量,干旱往往接踵而至。尤其是在在夏秋交接之际,由于溫度高、蒸发大,甚至一年当中旱涝交替出现。近现代有记载的大型洪灾共有数十起,例如:

·1915 年 7 月,西、北江同时发生 200 年一遇洪水,两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堤围几乎全部溃决,广州市受淹 7 天,珠江三角洲受灾耕地 648 万亩,灾民 378 万人,死伤 10 余万人

·1949年西、北江的大水災,遺堤百余处,淹田80多万亩

·1954年花县、电白等县4、5月間发生酸大的水災,但繼水災之后早災又接運而至。粵西6一8月的旱情目相当严重

·1998 年 6 月发生的西江大水,受灾人口也超过 1500万人、成灾耕地超过 810 万亩

·2005 年西江发生大洪水,梧州部分城区被淹,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36 亿元


1915年洪水,被淹的广州城

2

洪水的非灾难性叙事

我国的公共话语中一直将洪水灾害定义为“自然灾害”,强调洪水是超常量降雨和气候变化所致。灾这个字在符号学上最早由“川,田,火”等符号组成,后演化为“災”,上面是川、是水,下面是火。即以经常发生的严重的水、火之灾作为自然灾害的代表。

但是从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来看,各条江河自然态洪水都有相对稳定的量级和发生概率;这是一个自然现象。虽然近代以来各主要洪水国家的水灾损失却无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然而当我们将近几十年和前几十年的水文相比较,洪水量级和发生频率其实是差不多。显然我们无法将灾害的全部责任归咎于“自然”亦或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单一叙事。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减灾日文告中说:

“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所谓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事实上学术界已经主张尽量减少自然灾害一词的使用,而只称作灾害。

学术界的忠告是明确的:导致灾害损失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1925年一位旅华行者写到:“夏季的降雨加宽了河面,褐色浑浊的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沉淀物,在低洼地区,河水以很低的速度横冲三角洲地带再分叉形成一个河道的网络,这些物质也就迅速沉淀了下来。这一沉淀的过程,以河流泥沙量增加和河湾的回水为代价,稳步地扩大了三角洲的面积,但也使得各地河流和土地之间缺乏严格的界限,导致在水位特别高的时候,一些一直以来被当作洪水暴发时安全地带的地区也会被淹没。”

耕地的开垦和城市化进程,无疑是将洪水变为“水患的”重要因素。


梧州西江洪泛区旁边的耕地


本次洪水中北江受灾区


本次洪水中北江受灾区

3

环境史视角下的气候、洪水与人祸

在宋代开始人们就在珠江河流中岛屿旁沙洲的四周,通过修堤,堆积石块,加速沉淀物的堆积,让泥沙慢慢成为“沙坦”——可以用来种植耕作物的“平台”。沙坦一旦形成就能阻拦更多的泥沙,直到形成上万亩的耕地。在广东,这样连接着的圩田被叫做“母子沙坦”。

虽然这些沙坦可以提高可耕作面积,也增加了内河水患风险。“乘潮积淤,江心坦角,犬牙相错,海口日隘,下流日壅”。到了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水道已经“河狭水浅,止通篷船。”


母子沙坦

而在广西,为了获得更多耕地,容县和阳朔的知县官员就曾颁布过“ 劝课农桑,令民垦土田,艺麻粟”——开垦新的的土地可以三年免征赋税和徭役。清理土地和填充沼泽、湖泊的进程也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

比方在桂林西郊隐山周围,原来是一片汪洋,古称“西湖”,有多达700多亩的水面。人们想上隐山往往需要借助舟辑。步入明代之后,逐年有人修堰排水,耕地逐年扩大,水面越来越小。到嘉靖年间,历史上的西湖已经面目全非。原来像漂浮在水中的隐山仙境,也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峰。这样的“填湖要地”的案例在广西横县,武鸣,平果境内也比比皆是。


桂林西山隐山,四周已被填平成为耕地和居民区

清代到民国,各方志记载的珠三角水土流失灾害共计17次,高于明代的9次。山崩和流沙等水土问题的凸显直接表明了人与河流的愈发紧张对关系。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背景下,两广更是积极响应了农业”学大寨”,“一批二干三带头”的时代运动,大搞“以粮为纲”和“穷过渡”。其中更是提出了“向河滩要地,向河滩要粮,把被洪水冲毁的土地夺回来”的政治口号,“改水拦河、打筑拦河坝,筑堤围塘”成为了工作方针。


二十世纪初的广州地图


二十世纪初的南堤 对比现在看要宽不少

据广州地理研究所表示,从宋代到明代,珠江最宽的地方在几百年间缩窄了450米,缩窄率达到60%。现今海珠桥处珠江宽约180米,仅是汉代江面宽的1/10

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时间内,填江速度有增无缓。现在广州能看到的珠江北岸从白天鹅宾馆、南方大厦、爱群大厦、江湾大酒店、黄埔新港、开发区、保税区、新沙、虎门;南岸从洲头咀、石冲口、珠江泳场、珠江广场、新中国船厂、珠啤、琶洲会展中心、新洲船厂都是逐步填江而成。

有人戏称:珠江已经变成了“河涌”,这样的填江填海造陆,要不了多久,广东不少城市就会在海中相会。




珠江河道变迁过程

珠江缩窄成“珠涌”,不仅是景观改变。上游洪水和降雨基本不变的常态下,由于珠江变窄,天然蓄水湖泊,湿地被填埋,纳洪能力减小,同量的洪、潮水,将招致沿岸城市水灾害大增。可谓“非河犯人,人自犯之”。

我们想提出的一些观点:

1

洪水是一个自然现象

洪水在季风性河流的特殊语境下可以理解为——河流的正常涨落,径流量激增,水位高低变化。相对黄河、长江的大干流,珠江流域的水系更发达:北江西江还有东江流域就像三片叶子,发源于山区的众多支流就像叶脉一样不断汇入干流,江面必须不断地延伸自己以容纳来水,当水量大过河道容载量的时候,水就会漫过河道;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2

“人祸”是洪水灾害性的来源

在河流下方的冲积平原定居,就意味着要开辟河道边的农田作为耕地,一旦上游山区降雨量变大,下游就容易被水淹没。河道边的平地原

本就是洪水的“行道”;季风性降雨为农作物带来了丰富的水源,维持了稳定的温度,河流冲刷下了肥沃的沉淀质,这是水予以人的恩赐。可当人类活动侵占了河道外湿地,低洼地区,湖泊等天然蓄滞洪区。人类活动也在加剧恶化人水关系,使得洪水成为一种“灾难”。

如上文描述的岭南多重维度,多个因素所影响的河流系统。可见探讨灾害增长的成因,只停留在研究极端雨水情方面;制定防洪对策时,只注重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控制自然态洪水的认识,而不去考虑人的层面,都是绝对不全面的。

3

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叙事的多面性

我们认为,在讨论洪水的“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的叙事中,从不应该忽视人和自然的双向对话。我们潜意识里把江水视为自然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客体。事实上,江河景观的形成就是一个人为干预的过程。人通过沙坦,加速沉淀物的堆积,影响沙洲的形成;硬化河岸,修堤,筑坝将河水固定在特定的尺度和“位置”—包括纵向(上下游连通), 横向(水面扩张及收缩),时间(水量随季节自然增长或降低),竖向(与地下含水层及大气交互)。环境史学家常用Making(塑造)诠释这一刻意的设计和改造。

可以说,当下然意义上的河流已不复存在。同时,环境及其变化(人为的)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影响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4

建设水坝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

在以往的学科分类角度,治水是建设水利工程与控制洪水的技术。人类学会了修建河堤,可以“水来土掩”,修筑堤防限制洪水的泛滥;近代发明了混凝土,人们可以修建高坝大库滞蓄洪水,改变河流径流。在自然面前,人们看似又多了一些主动。随着河堤越筑越高,水坝越建越多,人们是否就可以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这值得我们深思。

项目支持及资助:

自然折叠

关注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团队,分享不同的视角和行动,看见更多人,更多可能;通过不同的人,认识不一样的城市,一起探寻城市,气候,人与自然的关系。


感谢本次调研资方!


守望河流是一个立足珠三角,关注中国暨东亚河流问题的青年团体。我们分享国内外河流保育经验,推动珠江的鱼类公民科学,纪录在下的河川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
民间环保组织
3649文章数 10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