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常献粮仓:肥了李渊,害了隋炀帝,学曹操却被李世民先斩为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616年七月,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南下江都巡游,他此行其实是来避难的。经过他十几年的不懈折腾,大隋帝国已经摇摇欲坠,特别是三征高句丽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外有突厥始毕可汗威胁,内有各地农民起义烽火不断,不思挽回民心的隋炀帝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



对隋炀帝来说,坏消息一个接一个。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李渊打进长安城,自封唐王,北方只剩下东都洛阳和几座孤城。而李渊自晋阳起兵,仅仅5个月就攻克了长安,有一个人居功甚伟,他就是李渊的族弟李孝常。得益于李孝常敞开供应粮食,不仅让李渊队伍一下扩充到十几万,而且无粮草之忧顺利攻克了长安。

粮食可是军队和老百姓的命脉,尤其是隋炀帝大业末年饥荒严重,有了粮食就有了天下。李渊太原起兵后也深受粮草困扰,以至于到了黄河边因没有粮食不敢渡河,更不用说夺取长安了。



李渊眉头紧锁之时,华阴县令李孝常投奔李渊来了,献上了永丰仓这个大粮仓,一下解决了燃眉之急,从而为李渊攻克长安奠定了基础。永丰仓原来叫广通仓。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名为永丰仓,是当时京师附近的重要粮仓,隋末杨玄感造反也曾攻占此仓,可见其重要性。

有了永丰仓的粮食,李渊无后顾之忧,并开仓赈济饥民收获民心,雄据关中争霸天下。李孝常叛隋还让隋炀帝彻底断绝了西归的希望。此时的隋炀帝再也没有效仿秦皇汉武的雄心壮志,三征高句丽的失利,曾经被压服突厥的重新崛起,雁门一战还差点要了隋炀帝的命,各地农民起义也已成燎原之势。隋炀帝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万万没想到的是,是他亲手栽培的骁果军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骁果军为什么要杀死隋炀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孝常的叛隋。李孝常将大粮仓送给了李渊,隋炀帝想打回去没有粮食怎么行,此举断了隋炀帝西归的希望,加之隋炀帝对瓦岗军的畏惧,只好龟缩在江都。但这么多军队聚集在这里,江都的粮食也快吃没了,一场祸乱正在积聚酝酿。

骁果军的核心是关中子弟,长期在外,思念家乡和家中的妻儿,不断有人当逃兵开小差,有时是成建制的逃跑。郎将窦贤就率部下西逃,被隋炀帝派骑兵追赶杀死。为安定军心,隋炀帝将江都寡妇和未婚女子强配给骁果军将士,但还是无法阻止骁果军将士的思乡之情,隋炀帝对此也无可奈何。



统领骁果军的虎贲郎将司马德戡也对隋炀帝非常不满,和虎牙郎将赵行枢等其他将领商量逃回关中。宇文智及得知了他们的计划,趁机怂恿唆使,说即使逃了也会被隋炀帝追回来杀掉,落得个窦贤一样的下场,不如干脆杀死隋炀帝,拥护宇文化及为主公,再一起杀回关中。司马德戡深以为是,联合宇文化及率领骁果军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曾经被隋炀帝亲手创建并宠信的骁果军,竟然成了他的掘墓人,老天爷跟隋炀帝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正是由于李孝常叛隋献永丰仓,让隋炀帝西归希望破灭,间接导致骁果军思乡哗变杀死了隋炀帝。李孝常对唐朝的建立功劳不可谓不大,被封为义安郡王也实至名归。但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他却造反了。



为什么要反叛,是怕李世民动了他的蛋糕。这从何说起呢?自然还是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说起,建立唐朝过程中,李渊封赏了很多功臣,不仅功臣本人受封赏,功臣的兄弟子侄,甚至整个家族的人都要当官,一下子遍地是官。是官就要吃俸禄,无形中增加了国家的开支和加大了民众的负担。而且这些人没什么功劳,什么都不用干,坐等吃空国库。

李世民继位后,对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痛恨,在征得李渊默许后,李世民先拿上层开刀,裁撤一些没有尺寸之功的郡王。李世民此举无异于削藩,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如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清康熙帝时的三藩之乱都引发了激烈的内战。



李世民自然明白这一点,他恩威并施,听话的放过,想造反没门。长乐王李幼良起兵造反,被李世民赐了一杯毒酒。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