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毛主席接见基辛格,对方因何事向毛主席提要求:请您立个字据

分享至

前言:

自1971年9月林彪叛逃后,毛主席因为身体原因,便很少参与会议。直到两年后,即1973年10月,毛主席才走入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当他步履蹒跚地出现在代表们的眼前时,大家脸上都不禁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一个严峻事实摆在人们面前:毛主席老了。

图 | 毛主席晚年



失去健康的毛主席,常常躺在他的床上,翻看着自己钟爱的书籍,但是他慢慢发现自己的眼睛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甚至都看不清书上的字了。就在这一年,毛主席的眼睛最终因为白内障,暂时失明了。对于挚爱阅读的毛主席来说,失明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基辛格说:毛主席的卧室像一个“世外桃源”

尽管身体越来越不好,但毛主席一直关心着国际上的环境。基辛格第一次来中国是1971年7月,当时中美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基辛格访华是破冰的重要一步,他来是为了给尼克松访华铺路,提前创造条件。

毛主席对基辛格十分欢迎,基辛格是美国政府的国务卿,在外交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当时来中国访问的外宾并不少,但不得不说,基辛格是真的很懂中国的外交官。

自他来到中国,曾和周总理吃过饭,曾和毛主席聊过天,他从周总理和毛主席的身上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不一样的中国领袖。他的后半生,几乎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研究中国中,这是十分不易的。

图 | 周总理和基辛格一起用餐



刚来到中国时,基辛格曾对周总理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对于我来说太神秘了。”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并不神秘,而是你和我们接触太少了。”一句话,让基辛格大为震惊。

当时的美国,早已经遍地高楼,街上车水马龙,而中国的北京,高楼和汽车还寥寥无几,但是基辛格对中国有很多的期望,在和毛主席的接触中,基辛格甚至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中国的强盛。

对于基辛格来说,一件事足以把他震撼,那就是毛主席的卧室。外宾来到中国,毛主席一般都是安排在会议室里接待的,但是当时毛主席身体状况不太好,便由周总理直接带到毛主席的卧室会见。

毛主席的卧室位于中南海游泳池的菊香书屋。第一次去毛主席的卧室,基辛格就被“吓”了一跳。在他的意识里,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卧室应该是富丽堂皇的,墙上应该到处是名贵字画,用的家具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然而,基辛格看到的一幕却不是这样的。

毛主席的卧室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一切朴实无华的日用品,脸盆,牙刷等,剩下的全是书。书架上,茶几上,桌子上,就连他的床上都一大半都是堆的书。这一切,打破了基辛格的认知,他心里的激动和感慨久久不能平静,他甚至无法想象,这就是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一直生活的地方。

图 | 毛主席的屋子,左二沙发是毛主席的“专座”,其他沙发孩子们和工作人员随便坐



奔波于世界各国的基辛格第一次被这简单的一幕打动了,他在他的书中曾回忆说: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地上、桌子上到处都是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领导人的会客厅。

基辛格把毛主席的卧室比作是“世外桃源”,或许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对于毛主席来说,这就是他的日常,没有什么特别的。

而后,周总理特意去钓鱼台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是同基辛格吃了饭,在饭桌上,基辛格对这个十分热情可亲的周总理十分的好奇,那种亲和力让基辛格深深折服了,基辛格感慨万千,他告诉周总理,如果有机会,希望在美国招待周总理。

基辛格的话无疑给中国关系打破了僵局,周总理落落大方地说:“我没有去过美国,也没有到过西半球,但那时我们是在同一时间工作,你们在白天,我们在晚上。”基辛格对这次访谈十分满意,激动得无法言语,他念起来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今天,全球的去世让我们在这里相遇,我本着这种精神来到了你们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家。

周总理赶紧再次打断说:不不不,不神秘,熟悉了就好了。周围的人都笑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拉近了和这位外宾的关系。对于他来说,最神秘的不仅仅是这个国家,还有那位领袖毛主席,以及毛主席那个“世外桃源”。这次访华,虽然只有48个小时,但是基辛格觉得太宝贵了,他还会再来的。

图 | 1972年尼克松访华,左一为周总理,右一为基辛格



其实这次访华是十分不易的,迫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基辛格是秘密前来的,他回去后,向美国总统尼克松详细说了中国这个他自认为神秘的国度,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乘坐“空军一号”正式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究竟是什么,会让基辛格如此感慨

其实不难发现,基辛格对毛主席的敬佩,就是毛主席身边的“书”。在他的印象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会这样的喜欢读书。

大书小书,杂志,报纸,只要是知识,毛主席都会读完。毛主席的书架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全集外,还有很多的史书,《二十四史》等等,可以说涉猎中外了。

不仅如此,他还阅读西方科学家的书,比如哥白尼的天体著作,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等等,没有主席不看的。工作人员告诉基辛格,毛主席记忆力惊人,有时候好几百页的图书,不用半天毛主席就看完了。

图 | 在床上阅读的毛主席



即便如此,这些藏书仍不能满足他的阅读需求,他还经常去图书馆借书,既然是借书就是要是还的,他在北京图书馆还办理了借阅证,出去外地考察,也会去当地的图书馆借书,出差完毕后再还回去。他就是这样,不论走在哪里,只要可以阅读,必然不会放过任何的机会。

最让基辛格感动的,是毛主席的床。毛主席的床是工作人员特意经过加宽的,一大半都是用来放书的。毛主席床上的书加起来有几百本,三排一摞地放着,有的足足有二尺高。这些书都是毛主席常看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凌乱,实际上井然有序,怎么放的,哪本书放在什么地方,毛主席心里清清楚楚。

据毛主席生前的卫士周福明说,有一次给毛主席换床单,挪动了床上的书,然后忘记了把书摆回原来的位置,让毛主席生气了。毛主席说道:“谁让你动我的书了,打乱了我的秩序,多此一举!”后来,周福明才知道,原来毛主席的书都是有顺序的,打乱顺序就影响了毛主席找书的时间,由此可见毛主席对阅读的重视。

图 | 毛主席的床,三分之二区域为书籍



但是喜欢阅读也导致毛主席养成了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习惯,那就是晚上看书工作,白天睡觉。毛主席常常在晚上读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没有睡意,反而继续阅读,不知不觉已经天明了。即便是白天,毛主席醒来后第一时间一定也是读书,有时候工作人员多次提醒毛主席吃饭,毛主席也会生气:“没看见我在读书吗,不吃,不吃。”嘴上说着,其实毛主席对卫士是一点也不怪罪的,放下书本就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基辛格告诉毛主席他喜欢《东方红》后,毛主席笑着说:“歌词里唱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觉得不对,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睡着了。”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一个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自井冈山时期开始,毛主席就已经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那时候贺子珍冒着生命危险买了很多报纸带上山,毛主席把这些报纸视若珍宝。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1971年底,毛主席的眼睛就已经有了阅读障碍,他阅读是通过一只放大镜来完成的,张玉凤说:“放大镜是象牙做的框,很重,他竟能拿着看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书。”通过一只放大镜,放大了文字,也放大了毛主席心中那个伟大的世界。

图 | 毛泽东早期的照片被刊登在美国报纸上(斯诺摄)



其实基辛格对毛主席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神秘,大部分都是基诺告诉基辛格的。斯诺是美国记者,在延安时期就经常采访毛主席。早在1936年,毛主席的照片就多次出现在美国的报刊上,斯诺给基辛格所传达的毛主席的形象是:高深莫测。

基辛格的访华,证明了斯诺的说法,毛主席的确是高深莫测的,如果毛主席和基辛格所认为的那样,有富丽堂皇的家,有价值连城的家具,那反而没有神秘感了。一时间,基辛格读不懂毛主席了,他发自肺腑地对周总理说,你们国家太神秘了。

图 | 基辛格第一次访华



基辛格常常想,这样一个嗜书如命、衣衫褴褛的书生,究竟是如何带领军队走向胜利的呢?基辛格甚至想都不敢想,他突然觉得面前这个人太伟大了,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基辛格的内心产生了无数的崇拜,似乎有点恋恋不舍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