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选兵团司令,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分享至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也提上日程。作为军队发展完善的重要节点,这并不仅仅是全军统一番号和标准建制的过程,许多历经战争考验的干部应当安排到哪个位置,也是在那次改制中基本定型。在一些猛将众多的部队,如何安排新的职务也是件颇费苦心的事。

三名兵团司令的人选

军队的正规化以建制规范化为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将部队的番号统一编排,野战军的兵团、军、师番号从西北编起,然后其他几大野战军顺次编号。旅改称师,纵队改称军,军以上为兵团,兵团之上则是野战军。



看似只是一个名称的标准化更改,实际上对于各大野战军的当家人来说,必须谨慎考虑、妥善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

按照中央发布的通知,以刘、邓为主要指挥官的中原野战军从此改称“二野”,也就是第二野战军。原本的九个纵队改称为九个军,分属于三个兵团。

也就是说,选择兵团司令员不得不“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的过程。然而在这支久经考验的野战军之内,能征惯战、功劳卓著的将领不在少数,仅仅列举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三陈”、杨勇、郭天民、王近山、杨得志等等光彩熠熠的名字。



对刘伯承来说,当然深知这些部下的优点和功绩,但兵团只有三个,那就意味着必须选择出三个最为适任的人选来,其他人则去承担各自新分配的任务。

如果以资历深厚而论,上党战役前成立的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司令员被列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如果论知名度和战绩那么“三陈”并称,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也是声名赫赫、人称“王疯子”的虎将,谁都不比谁落后多少。

但实际上经过反复权衡,刘伯承在确定陈赓担任兵团司令之后,第二个便敲定了打仗或许并非最强、但团结协作能力非常出众的杨勇。最后在“两陈”之中,刘帅选择了陈锡联担任兵团司令。



而陈再道无论资历还是作战能力、指挥能力都并不落后于人,但出于适才适任等等考虑,他此后走上了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为当地人民安定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野的各个纵队

在改称为“二野”之时,中野麾下究竟有多少个纵队?

一般认为是七个,编号依次为1、2、3、4、6、9、11,其中前四个纵队由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军分区于上党战役之前建立起来,资历和经验最为深厚。但六纵、九纵和十一纵也各自有自己的贡献和特长,司令员也各有优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