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怒砸魏征墓碑,他俩关系绝非明镜那么简单

分享至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对李世民来说,绝对是黑色的一年。

年初,魏征去世。大唐王朝最闪耀的一面镜子,像流星一样划破了时空,通过唐太宗的御口,给我们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恒言: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魏征去世后,太宗伤心不已,罢朝五日,亲自书写碑石立于其墓前,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同年2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绘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征位列其四。政务之余,太宗常常登上凌烟阁,凝望着魏征的画像,间或写诗悼念这位名臣。

(魏征,现已还原为魏徵,因形音义皆异,“征”不再作“徵”简化字用。此处,为方便读者辨识,暂沿用旧式写法)



沉思的太宗还没回过神来,又接到一则炸裂的消息,齐王李祐反了。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二:祐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三月,丙辰,诏兵部尚书李世等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兵讨之。

叛乱很快平定,但带给李世民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审查齐王李祐谋反案时,七拐八拐,把一名叫纥干承基的人牵扯进去了。

纥干承基,名字比较拗口,身份也比较特殊,他是太子李承乾的贴身侍卫。纥干承基并不甘心俯首就戮,求生的欲望告诉他:戴罪立功!

什么样的功劳才能抵消谋反这样的弥天大罪?只能是揭发另一个谋反了!

他告诉李世民又一个惊天秘密:太子听说齐王在齐州谋反后,曾对我们说,东宫与大内只有二十步的距离,如果突然发难,就算皇帝神功无敌,也难逃玄武门之变的轮回!这岂是齐王所能比。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三:太子闻齐王祐反于齐州,谓纥干承基等曰:“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

更要命的是,叛逆归叛逆,太子还是个行动派,他联络了许多大臣,成天密谋,抢班夺权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不敢相信的李世民马上派人彻查此事,发现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

太宗呆立朝中,忧伤和愤怒交织于心。

历朝历代,谋反的下场只有一个,身首异处。但是轮到苦心培养的太子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他把难题抛给了群臣:“将何以处承乾?” 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

痛之切爱之深的太宗迂回地留住了儿子的性命,但对那些参与的臣子们,却是再也不能放过,彻查到底。

这一查,又一个重要人物浮出水面。侯君集,当朝大将,文武双全,官拜兵部、史部尚书,封陈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七。

而且,他不仅是功臣,还是太宗的心腹。玄武门之变时,他还是李世民的主要助手。

《旧唐书·侯君集传》: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这样的一名重臣,竟然也参与谋反,而且是很没有意义的太子谋反,难道就这么等不及吗?

李世民的心中,无比忧伤。大唐盛世的开朝功臣,就这样急于送我归位吗!

忧伤之余,伴随而来的是熊熊怒火。侯君集如此大逆不道,是否还有朋党?他是如何来到朕的身边?

这一联想,太宗又想起了魏征,侯君集,正是他举荐的。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三:魏征尝荐正伦侯君集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而魏征推荐的另一宰相之才杜正伦,也曾因太子之事被贬。

疾怒之下,太宗疑心顿起,他终于开始怀疑曾百般器重的明镜了。历朝历代,最为皇家所忌讳的一条,就是朋党之争。“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征阿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