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8岁入少林,毛主席逝世他带枪入京,74岁率军逼近河内

分享至

打完这一仗,许世友说:“我要解甲归田了”。

说这话时, 他已经74岁高龄,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许世友的收官之作。关于这一仗,1981年许世友说:

自卫反击战,我指挥了7个军,占了越南两个省,占了高平,还有谅山。越军伤亡恐怕在10万人以上。

最关键的是这一仗仅仅打了28天,许世友就接到撤兵的命令,但在撤兵之前许世友命令部队打过奇穷河,向河内推进了5公里,逼近越南首都河内。顿时越南首都如热锅上的蚂蚁,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河内城防司令部在城内要道开挖工事,准备进行城市防御作战;外国使节团纷纷向市外转移。

听闻城内忙作一团,许世友却笑了:“他们胆子就这么小啊,其实一场虚惊,我根本就没想打到河内去。”



要打好这一仗,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许世友老当益壮,高龄指挥外,还有一大难点:那就是面临的环境是丛林作战,之前是没有一点经验。

据许世友回忆:“那里地形复杂,只有爬到山垴上才看到一点。山下都是雾和水,河沟多,坑道多,丛林多。还有那个战区气候太热,温读经常在38度以上,天天下雨,闷热,部队作战比较艰苦。打这样的仗还是第一次,指挥员是要特别动脑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打“客场”是很难的,而且我军参战部队多在北方作战,在南方根本没打过仗。

除了地形因素外,越军还有一些优势,第一,他们学了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指挥艺术有所提升;第二,民兵多,女兵也有,几乎全民皆兵;第三,越军几乎所有干部都有作战经验,这一点强于我军。

尽管这一仗很难,而且已经二三十年没有打过仗了,但许世友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硬朗的作风还是打胜了,完美收官,无愧于沙场老将。许世友打了一辈子仗,从士卒做起,历经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一步步走到大军区司令员岗位,他所参与指挥的战斗恐怕已经数不胜数了。1981年,他曾回顾道:

“我当战士时,打了几十仗才当班长。当排长打了百把次仗,当连长打了300次仗,到团长时已经打了上千次仗……”

战争已经和许世友一生捆绑在一起,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见仗就打,硬仗、恶仗、诡仗、败仗他都打过,战争规律和军事科学思维已经他的脑海中形成。许世友虽以“敢打敢拼”而著称,但他绝不蛮干,粗中有细。但打仗总是要死人的,经历这么多战斗能够生存下来,实属不易。



红军时期,有一次攻打一个地主武装的山寨,许世友担任敢死队队长,猛攻3天3夜,拼到最后敌守军打光了子弹,许世友抓住机会,带着队员往上冲。不料敌军居高临下,扔石头、浇开水、砸尿壶、泼大便,敢死队猛冲一阵还是没能打下它。

许世友急了,他顶着桌子、裹着被子,挥舞着大刀往上冲,刚爬上寨墙时,就被敌兵一杠子打了下来,他连伤带摔昏迷了两天两夜。醒来后,他大喊一声,就站立起来,吓得众人撒腿就跑,边跑边喊:“鬼来了,鬼来了!”他却说:“怎么就好像睡了一大觉?”

对待生死许世友看得很淡:“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人死如吹灯,没什么了不起的!”但这是对待自己,对战士的生命他是非常爱惜的,打济南,八天八夜,他熬得两眼通红,头发成把成把往下掉。指挥员多受累,战士少流血,这是铁律。因为许世友也是从一个小兵一步步走来的。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小时候家里太穷,没有吃的,许世友8岁时被迫进少林寺当了小杂役,干着挑水、劈柴、清扫等杂活。当然,进少林寺的初衷并非为了练武,但许世友对武术却是喜爱的,苦练8年,16岁学成下山了。但他依然感觉前途渺茫,阔别家乡多年,他决定先回家一趟。

刚一进家门,和母亲还没来得及说话,堂弟就哭着跑来了,原来是他放牛吃了地主家的庄稼,被地主打得鼻青脸肿。许世友闻之怒不可遏,打算替堂弟出头,结果三拳两脚将地主打死了。闹出了人命,他只能连夜出逃,栖身在一个朋友开的旅店里。不料半夜有人抢赌,路见不平,许世友这次又出手了,就几个来回,一名强盗当场毙命。

为了躲避追捕,许世友不得已参军了,到吴佩孚的部队里当了一名童子军,谁也不曾想到,由于年龄小,一名老兵油子欺负他,被他两拳就结果了性命。这次由于是在兵营,没能跑掉,他被舅父从刑场上救了下来,这次算是死里逃生。但他的火爆脾气始终是未能改掉。

1928年,许世友当上了红军,仅用三年时间到1931年已经晋升为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团长,成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的团长。许世友的晋升速度,在那个年代虽然不算最快,但有一点要知道,他既不是黄埔,也不是讲武堂,更没有学历。所有的的晋升全凭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解放后,许世友在一次酒后无意中透露出其中的奥秘:“红军那阵子,我提升得快,主要把握住两条。”

“哪两条啊?”手下人急问。

“一条是打仗勇敢,不怕死。再一条是不发牢骚。打仗就打仗,不打仗就睡觉。肃反没有肃到我的头上。”



的确,红四方面军的“肃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干部被错杀,而许世友能够安然无恙,“不发牢骚”恐怕是救了他一命。其实,在任何时代,领导都不喜欢爱发牢骚的下属。

当上团长的许世友依然保持着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打仗时总是挥舞着大刀片子冲锋在前,34团也因此成为红四方面军响当当的部队,恶仗总能当主攻。

1932年,蒋介石调动30万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开始西征。在枣阳南地区被国民党追兵赶上,并有被围的危险。乌龙观、大坡岭两个主要阵地相继失守,许世友急得满头大汗,徐向前说:这两个阵地关乎全局,必须坚决夺回!许世友大喊:“夺不回阵地,我提头来见!”

他跑到2营,立即拔出大刀,带领全营冲了上去,大刀换了好几把,浑身是血。一场激战后,2营终于夺回阵地,稳住了阵脚,全军才转危为安。

当部队行至陕西南部,由漫川关入汉中时又遇到了一场恶仗,徐向前、陈昌浩站在路边大声喊着:

“快!快!快!不快就死!”

作为方面军领导人已经急成这样了,可见形势非同一般。

漫川关地势险要,敌3个团守住了关口,敌1个师又进行拦截,敌2个师追兵尾随而来,另外还有1个师又2个旅步步紧逼。红四方面军被包围住,到了生死关头。徐向前决定全军由敌布防最薄弱的位置突围,谁能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徐向前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许世友的34团。

“34团只要不拼光,就一定杀出一条血路!”许世友回答。

部队连续冲了18次,但都没冲过去,许世友一看情况紧急,也不管自己一团之长的身份了,拔出大刀,领着团部警卫连带头往前冲,像一头发疯的狮子,见人就砍,子弹、炮弹都不躲闪。终于撕开一条口子,红四方面军脱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