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殷商的纣王是历史记载中比较早期且很有名的暴君,他跟妲己一同开创了“暴君”统治的先河。后期只要遇到暴君治国,都会拿纣王跟他们相比,而妲己祸国也成为许多君主引以为戒的教训。

这段出自《封神榜》的历史其实歪曲了很多人对纣王的印象,实际上他不仅是个有着军事谋略的人才,也是一名熟练于治国之道的君主,只是为人刚愎自用一点而已,不过他就败在了这点上。

许多人因为那段歪曲的历史而对纣王厌恶不已,因此当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的时候,人们都为这场一天定胜负的灭国之战拍手叫好。事后纣王也以自焚的悲壮方式为这场战役划上句号。



有人说周武王因为得到了老天爷的帮助,结束了纣王的残暴统治。然而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这场牧野之战输得有点匪夷所思。

纣王维权之路

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么就不能仅从《封神榜》中对纣王的描述去给这个人下定论。毕竟传统印象中,纣王沉迷酒色、发明酷刑和加重苛捐杂税以及迫害人臣等行为目前还是存在着较大争议的。

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就曾为纣王说话,“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作为失败者的纣王被后世的人将所有眼见的和想象的罪恶都归在他的头上,说他亡国也是罪有应得。



那么纣王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后世的人要把他写成这样?其实纣王刚继位的时候,殷商朝政已经混乱一片。当时国家分裂为好几大帮派,神权和王权、执政集团和反对派、帝权和贵族之间的争斗早已白热化。

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还得从帝祖甲的礼制改革开始,这个改革主要是君主为了集中自己的王权而进行的,也是殷商从酋邦制向帝国制转变的重要时期。

到了帝武乙时期更是一边打压神权一边巩固皇权,后来这样的打压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由于神权和贵族势力盘根错节,使得几经打压之后他们依然顽强的存活了下来。



因此轮到纣王帝辛的时候,相当于他接手了祖辈给的一个烂摊子。当时国家已经形成很多股暗流涌动的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帝辛。

一类是帝辛的哥哥微子启为首的反对派;一类是以比干为首的礼制改革反对者。因此帝辛一上台就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铲除这些反对者而大动干戈。

纣王要拯救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必须先解决内部的问题,于是他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启。他重用外来逃臣飞廉、恶来等人,最后将军队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任用费仲对抗各方的反对势力。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还发动了东夷之战,想以强大的军事势力去震慑那些西部的诸侯们,尤其是西伯侯姬昌。而他的这一举动也彻底激情了贵族和反对派的仇恨,最终引发了牧野之战。

纣王自焚

按道理说,纣王这一系列巩固王权的操作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历史上为了巩固权力比他还要心狠手辣的人都有。但历史上也没有哪个王朝内部结构可以如此混乱。

纣王其实一直忌惮姬昌的势力,后来他就用囚禁姬昌的方式换来了西部地区的安定。然而他并没有停下休息,而是进行了漫长且持久的征伐东夷的战争。



商军在这连年的征战之中其实早已疲惫不堪,而且打仗是需要花钱的,这些年下来虽然纣王得到了土地和大量的俘虏,但国库也快被他打没了,已经到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地步。

周文王姬昌去世后,其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随后他便以天下人的名义率领数万兵力前去讨伐纣王。当时许多部族也加入到了他的阵营中,可谓是声势浩大。

此时正在朝歌的纣王听闻之后,连忙召集了大批的奴隶和战俘以及王城的守卫军前往牧野阻击周军。牧野是距朝歌大约200公里的一个地方,也是纣王军事工程中的第一道防线。



据史料记载当时纣王出动兵力70万,这个人数应该有夸大的成分,但纣王的兵力比姬发多是个事实。但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姬发仅用了一天就灭了商朝,纣王也在败逃过程中在于鹿台自焚而亡。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敢相信。古时候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没有哪个王朝的国君仅在一战之后就匆匆自尽的,除非实在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那么纣王是这样的情况吗?当然不是。

牧野之战的时候,纣王还有大部分主力军正在东夷作战,只是赶不回来。按照纣王的秉性,即使牧野战败也可以退居朝歌,将东夷兵力调回来再战,但他却选择自焚到底背后又怎样的隐情呢?



考古真相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