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中专毕业想一起回老家,对象却跟人跑了,多年后命运发生改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77年恢复了高考的时候,我当时正在读六年级,梦想跳出农村的我,81年高中毕业终于考上了中专,因为我家跟隔壁村老马家相熟,还有一点远亲,他家女儿小红也考上了中专,双方父母为我们定下了这门亲事。

然而当我读中专第二年,快要毕业的时候,准备商量一下毕业是否一起回老家县城,小红才告诉我,其实她的心另有所属,这些年来只是不好意思跟我说明白,接着她便不顾家人反对,和她的同学一起分到外省去了,没想到多年后再次相见她时,我们的命运都发生了太大的改变。



我在东北辽河平原的一个农村出生,上边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下边还有一个妹妹,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几乎家家都四到六个孩子,有的家庭为了能生个儿子,生了九个闺女才有了一个儿子,十个孩子的家庭有很多。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每个家庭就比较困难,能吃饱就不错了。等我到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了,开始是一对夫妇两个孩子,到后来变成一个孩子,很多超生的不是逃跑,就是被罚款,但是依然挡不住人们超生的步伐。



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种地的,我的父亲从小受苦,7岁就给大户人家放牛,从来没有念过书,但聪明的他学什么会什么,农村的手艺活几乎都会做,最擅长的就是绘画做纸质工艺品,解放后参加了生产队的识字班,不长时间就能看长篇小说。



所以父亲特别希望孩子们能有文化,但因为家里穷,三个姐姐读书都没有读到头,小学毕业后就回农村挣工分,到了我上学的时候,条件终于有所改善,举全家之力,希望我能好好读书走出农村。



小时候的我特别老实,不爱说话但比较听大人的话,从来不惹事,那时候的孩子估计营养跟不上,真的没有现在的孩子聪明,因为我九岁上学时阿拉伯数字数不过10,别人家的孩子也就超过100而已,家里人都说我比较笨。



小时候记忆里经常看到隔壁村的老马头,父母让我们管他叫表舅,晚上的时候经常来家中闲聊,有时候他会带他那个跟我同龄的女儿来,然后我们会一起玩,当时这个女孩比较乖巧,加上我这个人老实蔫吧(东北话,不爱说话的意思),一个墙角可能够我俩玩半天,当时我便知道,她叫小红。



九岁之后我便上了学,父亲深知文化缺少的艰难,所以一直叮嘱我,上学后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希望我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能在社会上混个相对好一点的饭吃。那个年代还没有统一高考,上大学都是大队与公社推荐,所以父母也没指望我能跳出农村。



说来很奇怪,原来大家都认为最笨的我,上学之后的学习能力不知为什么,超过了村里其他孩子,识字与算数都是班级前几名,别人给我讲的故事不论多长,听一遍都能记住,然后能再给别人讲出来,而村里原来都认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始终上不去,直到长大才明白,也许是自卑与不敢表现的限制,所以人一定要敢于突破自己,不能让大家对你的共识,限制了自己。



从小学开始,我便与小红一个班级,上学的路上经常会合到一起上学,那时的小学都在附近,上学走20分钟就能到,每个大队(村)都有一个小学,每个年级至少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都50多人,离家都不是很远,我们每天都是自己背着书包独自上学。



我和小红的学习都是不用家里操心的,学习成绩都是班级前几名,考试时不是我第一就是她第一。放学时我们也经常一起回家,我们两家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放学之后不是学习文化课,而是要帮助父母干活,冬天抱柴火烧炕,春天挖野菜喂鸡,夏天割猪草喂猪,秋天帮助收玉米。



蔫吧人也有鼓捣心,记得三年级的夏天,看似老实的我,放学后我悄悄带着小红去河里摸鱼、抓青蛙,然后用黄泥做一个灶坑,用干树枝烧火烤青蛙大腿和小鱼着吃,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所以小孩子世界里能吃到肉,哪怕烤的半生不熟,吃得也是津津有味。



然后用黄泥做成“泥泡”,使劲摔在地上,看谁的摔的声音最大,做“泥泡”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摔的角度不好都不会响,所以小红总不服气,她做的“泥泡”经常不响,所以我俩玩起来就忘了时间,直到父母找我我们,才发现两个人玩得已经一身泥了,回到家各自挨了一顿揍。



我读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时候父母更加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争取考个中专或大学,走出农村有一个挣工资的工作,在农村长大深切感受到农民太多的辛苦,而且从小干农活深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原来为了帮助家里干活,根本没有大片时间学习,只能在挖野菜的空闲看看书,有了考大学的希望之后,父母几乎不让我们再干活了,全力以赴支持我们学习。那时的教育是九年制,村里的小学读到七年级,然后到公社(乡镇)的中学读八到九年级。



八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去镇上中学上学,非常巧的是我和小红都分到快班里,所谓的快班就是把全乡镇学习的尖子放在一块。随着年龄增长,小红长得反而比我高了,但是她不那么爱玩了,矜持了许多,也许是青春期的拘谨,我们之间说话明显减少,放学的时候也不常和我一起回家。



我们俩都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这使得我们在中学中认真学了不少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惜只在乡镇中学读了一年,九年级的时候,我和小红一同考上县城里重点高中,当时全县只有500人,我们乡也就十几人考上,非常难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