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35倍敌军,粟裕深感无从下手,忽然想起三个人,顿时眼前一亮

分享至

在我军战史中,粟裕将军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将星之一,素有“战神”之称。在大家的印象中,无论是“七战七捷”的巧计迭出,孟良崮之战的攻坚克难,还是淮海战役的纵横捭阖,即使敌军再强大、对比再悬殊,粟裕将军似乎都能计策信手拈来、兵力如臂指使,没有他想不到的对策,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



但有一次,他还真遇到了无从下手的一仗,因为他手里只有2000兵力,而且其中有一半是刚组建的民兵。反观他的对手则是7万正规军。整整35倍的差距,武器装备也远不是一个档次的。这仗怎么打?粟裕也深感难办。那么后来他是怎么想到解决办法,并打赢这一仗的呢?笔者要重点说的是:他临时想到的三个人是怎么助他解决问题的。

1935年,红军抗日先遣队经历了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两次重大挫折后,余部在闽北、浙南地区逐渐站住了脚跟。特别是粟裕率领由此改编的红军挺进师主力转战浙西南,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区乡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并粉碎了数次国民党正规军的围剿。到1935年8月,挺进师的主力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还有1000多人的地方民兵武装。

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一向被视为国民党势力的核心地盘,这里被红军搅得天翻地覆,那还了得?这一次,老蒋派出了他的嫡系主力——第18军。这个军可不一般,后来与整编74师、新1军、新6军和第5军一起并称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可见,老蒋出动这支部队是真动了老本了。除此之外,还有近30个正规团,总兵力达到7万人。

面对数十倍于我的强大敌军,粟裕陷入了沉思,这无疑是粟裕有生以来最严峻、最困难、最重大的一次斗争,怎么办?他想了许久,也想了很多,忽然想起了三个人,顿时眼前一亮。

第一个:北伐名将叶挺

粟裕参加革命不久,就到武昌报考了叶挺部队的教导队。此时叶挺正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师长,教导队就归24师管。很快,粟裕就因为枪法出众、训练刻苦,特别是善于动脑筋引起了叶挺的注意。

有一次,叶挺亲自组织教导队进行万米冲锋,抢占山头训练。前半程大家的表现相差不大,但在后半程,叶挺惊讶地发现,粟裕在抢占山头时,似乎故意绕着跑了一个弧线,比其他跑直线的同志多跑了约40米。久经沙场的叶挺一看就明白了,如果山顶架设一挺机枪来阻击我军进攻的话,只有粟裕所跑的弧形路线能避开机枪的火力覆盖。

带着对粟裕的欣赏和看重,叶挺在不久之后的南昌起义中,委派他担任了起义军前委及军事参谋团的警卫班长,负责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等核心决策人员的最内圈保卫工作。任何人要见周恩来等人,必须由警卫班通报,经批准后方可上去,或由专人陪同上去。



就这样,粟裕亲眼目睹了南昌起义领导机构的指挥决策过程,参加了起义军攻城拔寨的实战行动,后又随叶挺部队一路南下潮汕地区,起义军受挫后才和叶挺分开。

在跟随叶挺征战的过程中,粟裕深刻理解了干革命不但要能吃大苦、耐大劳,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最佳方案,取得最好成果。

特别是叶挺亲自对他的教导:“作为一个军事干部,光熟悉自己的部队、熟悉地形地物仍然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敌人的情况,这就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令粟裕对带兵之道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二个:红军之父朱德

粟裕与朱德的交集源于南昌起义军南下作战。当时为了阻击后面的敌军,起义军指挥部决定由朱德率3000兵力留在三河坝断后,而主力则在贺龙、叶挺等人的率领下继续挺进广东潮汕地区。

但南下部队在广东遭遇了数倍于己的强大敌军反扑,刚占领的潮州、汕头等地相继失守,粟裕所在的排被迫从重围中撤出来,连同半路收拢的失散战友,还剩20多人。

一时间,大家伙儿都茫然了,部队都打散了,他们感到无处容身了。这时,粟裕站了出来:“不!起义军并没有被歼灭,我们还可以到三河坝去找朱德!”

于是,粟裕带着这支小部队,辗转地在饶平县茂芝乡找到了朱德所部。

当时朱德这支部队,也只剩2500多人了,更关键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是朱德的老部下,指挥、管理起来都没有那么顺手。而周围的敌军有整整5个师4万余人。

在这样的困境下,军心浮动,队伍有分崩离析的危险。而朱德却泰山压于顶而岿然不动,以其雄才大略,挺身而出,率领这支孤军一次又一次地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