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抗疫”的?他创办了北宋历史上第一家传染病医院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苏轼绝对是一位最著名的斜杠人士,众所周知,他是我国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学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另外,苏轼还是民间最著名的吃货/养生专家。

可是,您知道吗?苏轼可能还是一位著名的“抗疫”人士,据说,他创办了北宋历史上第一家官办民营的医院,而由他所收集、记录的“抗疫”药方还被收入一部著名的方书中,两宋时期,他的这一药方,既活人无数,也杀人无数?

这一切都是怎么做到的?

说来话长,这一切还要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

我们大都听说过苏轼的一句名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黄州之于苏轼人生中的意义和影响,堪称苏轼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点。

著名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宋神宗贬往湖北黄州。



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离开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开封,开始奔赴黄州,二月一日,正式抵达,在路上整整走了一个月。

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自号东坡先生,并且,结识了两位名医,一位是巢谷,一位是庞安时,巢谷是苏轼的老乡,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农家子弟,和“二苏”兄弟幼年便相识。

这位巢谷先是考进士不中,后来,干脆弃文从武,改考武举,结果,还是没考中。

不知道什么因缘际会,巢谷改学医,却因此得名。

正是在黄州期间,苏轼和巢谷再次相遇,当时,黄州赶上瘟疫,巢谷传授给苏轼一个“抗疫”的良方,救活了很多人,这个药方,被苏轼取名为“圣散子方”。

这一过程,被苏轼记录下来,并为“圣散子方”作序,因为他的祖父叫苏序,所以,为了避讳,改“序”为“叙”,但苏轼这人是很难保守秘密的,很快,又转手赠与了另一个人——庞安时。

“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巢初授余,约不传人,指江水为誓。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时。”(《苏轼·圣散子方叙》



巢谷也因此和“二苏”成为终生挚友,后来,苏轼被贬海南,苏辙被贬广东雷州,巢谷从家乡四川眉山徒步,不远万里,也要和“二苏”再见上一面。

这一年,巢谷七十三岁,终于在广东见到了苏辙,还打算渡海,再往海南儋州,一定要见一见苏轼,苏辙劝他,您都一把年纪了,还是算了吧。

但巢谷不为所动,不过,因为渡海,需要些盘缠,而苏辙也不富裕,但还是给巢谷凑足了钱,结果,行至广东江门一带时,巢谷的行李被人盗走,巢谷一路追赶,最后,死于途中,终于和苏轼缘悭一面。

但也因此,苏辙为巢谷作传,让巢谷得以在历史上留名,就像李白笔下的那位汪伦。二

后来,宋神宗病逝,司马光上台,很快,重新起用苏轼、苏辙兄弟,但是,司马光一死,旧党内同样党争不断,苏轼被迫离开京城,第二次到杭州做了市长。

杭州期间,又赶上了瘟疫,作为当地最高官员,苏轼主持“抗疫”,责无旁贷,这一时期,他做了两件大事,值得说一说。



第一, 他征用了杭州僧人创办的医院——安乐坊,将其改为官办民营,用于收治病患;

第二, 他将巢谷传授给他的“圣散子方”贡献出来,制作成药,分发给病人,自然又是“全活着,不可胜数。”

为此,苏轼又为这一良方,写了《圣散子后叙》一文,后来,南宋人将苏轼收集、整理的一些药方和北宋另一位科技大拿沈括的药方汇总起来,编成一部著名的医书——《苏、沈内翰良方》。

书名中的“苏”,指苏轼,而“沈”即指沈括,两人都做过翰林学士,而翰林学士称为“内相”,所以,取名《苏、沈内翰良方》,意思就是这两位翰林学士整理的药方。

对于“圣散子方”的疗效,苏轼在《圣散子叙》和《后叙》中两次使用了“活人无数”的词汇,我们都知道苏轼和李白一样,有喜欢浪漫、夸饰的天性,但是,我个人仍然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两宋之际的另一位大家——叶梦得,他既是苏轼门人晁补之的外甥,也是苏轼第三子苏过的好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