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5年开国大授衔中,周恩来被提名元帅之首,为何拒绝?

0
分享至

1955年的军队大授衔,可能是那个时代所有军人心中所获的一封最高殊荣。

那是所有军人戎马一生的最好印证。

可在1955年的军队大授衔中,周恩来曾经的名字被写在了元帅名单中,而当时的周恩来等一行人却果断了拒绝了元帅的提名,不仅没有接受元帅军衔,还让这份殊荣名额让了出去。

我们一般固有的形象中,周恩来偏向文职,并非军事统帅,但事实上,从红军初创时期,包括后期经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周恩来都是我党军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军事统帅。

周恩来人生真正的成长起点,其实就是在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不仅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优秀军人,也成功塑造了周恩来在军事方面的素养。

1917年以前的周恩来,他的工作可以说完全和军事方面没有关联,

那时候他是学校里面的积极革命者,也是学生运动的领袖。

这一年,中国各地战争在不断蔓延,列强仍旧在不断侵凌华夏大地。

周恩来也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出路,是以学生运动继续搞运动,还是为满目疮痍的中国谋求另一条出路?

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为了寻找一个答案,周恩来选择前往日本留学。

日本留学返回中国之后,周恩来再次选择前往欧洲留学,法国、德国两国到处都有他的踪影。

1924年,周恩来回国之后,担任广东区委书记,同时兼任军事部长的职务。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他的人生似乎在那一刻一骑绝尘,一路踏上快车道。

孙中山十分喜欢这个说话温和、谈笑儒雅的年轻人,直接安排他挑起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大梁,成为了主任,主抓学校学生群体思想建设工作。

在黄埔军校这所完全军事性质的学校,周恩来耳濡目染地承担起了军职工作,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周恩来成立了一支强悍的护卫军。

---「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这支军队虽然成立在黄埔军校,但确是被牢牢把握在共产党人的手中,周恩来全权负责这支军队的组建,其队长徐成章、副队长周士弟、党代表廖乾吾全部为中共党员。

这支军队不仅是孙中山的贴身警卫军队,而且还是北伐战争中骨干力量。

1925年,周恩来再次受命组建军队,创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担任这支军队的团长,原铁甲车队也编入这支独立团,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

当时,陈炯明的部队甘做英国爪牙,利用盘踞在惠州、潮州、汕头的军队公开进攻广州,东征战役由此打响。

东征战役成为作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扬名战役。

为了击溃陈炯明的军队,黄埔军校利用学校里的两个教导团,编制东征军,作为主任的周恩来带领军队出征,授予守将军衔。

那一年,周恩来年仅27岁。

意气勃发的年轻人,在东征战役中表现优异,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

周恩来率领一千五百人为右翼,在棉湖重创陈炯明的三万主力,逼退陈炯明,陈炯明的军队全线撤退至惠州。

图 | 东征战役中,周恩来的棉湖大本营

在周恩来率领军队追击陈炯明残部的时候,遇到了另外两股军阀势力的阻击。

云南军阀杨希闵、广西军阀刘震寰两股军阀力量看到陈炯明败北,马上引兵驰援陈炯明,想要在周恩来追击的路上伏击,不料再度被重创。

陈炯明原本想要趁着云南、广西两股军阀力量牵制周恩来的时机,整顿军队,伺机反击周恩来。

没想到,周恩来南下途中进攻迅速,两支军阀势力不仅被他击溃,周恩来再度追上了陈炯明。

他的迅速进军,并没有给陈炯明以大量的喘息时机,其残部被全部歼灭,就连大本营惠州也一并丢失。

图 | 周恩来东征途中的合照

年轻的周恩来带领军队力挑三大军阀,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

东征归来,少年扬名。

此番东征战役结束之后,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军校政治部开始全面担任全军的思想训导工作。

图 | 东征归来后的周恩来

徐向前、陈赓、左权相继成为他身边的坚定拥趸者,共产党成员也开始迅速增多。

更多的人,不敢轻视这位年轻的主任,他的地位在黄埔军校这所军校里大增,名气也开始力压群雄,成为黄埔军校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过,随着四一二、七一五事件的相继发生,共产党人纷纷蒋介石的迫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也宣告失败,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来到南昌,掀开了时代大幕。

---南昌起义爆发。

这毫无疑问,在当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周恩来的人生,他的前途不可限量,即便他在任何一方都会有绝对的地位。

我们之所以崇拜、敬重先辈那一代的革命者,不单纯是因为他们结束了从清末以来百年之久的战乱,更为重要的是,那一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有着优渥的生活。

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大多能够混得上有头有脸的工作,绝非普普通通的常人。

可正因如此,他们在作出投身艰辛革命的那一刻,我们才更崇拜他们,也更加地敬重他们。

那时候的周恩来也一样,他有着优渥的生活,更有着崇高的地位。

但比起这些世俗的东西,周恩来那时代的年轻人更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更知道崇高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亦知道济世安民对于一个离乱国家的重要性。

1927年,7月。

南昌成立中国前敌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书记,他马上说服贺龙,全军在以周恩来为主导,以贺龙为起义总指挥的带领下,发动南昌起义。

图 | 南昌起义的指挥大楼

五个小时的战斗结束后,南昌的国军被全部歼灭。

南昌起义虽然是一次成功的起义,但是迫于当时的力量薄弱,周恩来带领军队开始选择南下,一路挺近广东,顺利抵达汕头。

从南昌起义成功后,周恩来就成为了当时中共在军事方面的直接领导人,他负责全权指挥军事,同时还兼任地下情报战线的建立。

这一年,随着周恩来的南下,毛泽东在井冈山组建了革命根据地。

红军力量在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外围国军在不断缩小包围圈,围绕在大家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为了核心,对于中央政治局的位置变迁成为了重要问题。

是留在初创地上海,还是要外迁到其他的地方?

1931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中央政治局前往江西瑞金。

这里距离毛泽东所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算特别远,两个地方分别在江西的西部边境、东部边境,地理位置偏近山区,便于保存革命力量。

这期间,因为在瑞金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而且要应对多路国军围攻,外加共产国际的派人指挥,周恩来的指挥权开始变得虚弱。

直到遵义会议,全军重新分配指挥权,全军形成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三人团指挥体系。

周恩来仍旧是全军军事统帅的一员。

这一年,其实还是周恩来军事思维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他开始选择放弃以攻打城市为导向的主要战略思维,几乎和毛泽东走上了同频道的战术思维。

此时这种思维形式的转变,对于红军来说,甚至后期的军事合作,无疑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历史意义。

及至长征结束,周恩来军事方面的领导工作才开始真正的发生分化,至于为何会发生这个原因,倒也不是因为其军事指挥能力的逊色。

可能,聪明的人已经想到了真正的原因。

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之后,日军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共联合抗战,外交斡旋自然成为了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

而此时的周恩来则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外交斡旋。

从西安事变、重庆谈判、解放战争,周恩来都是当之无愧的外交斡旋高手,此时的他在军事方面成为了参与者、建议者。

周恩来为何拒绝,1955年军队大授衔的元帅军衔?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在当时每一位军人的心中,可能都印象深刻。

---「军队大授衔」。

这项授衔仪式,是每一位军人心中最为崇高的军事活动,也是一项崇高的殊荣。

所有人在战争中的努力,也在那一年得到了实质性的认可。

关于军队大授衔,毛泽东也不止一次的说过,军人们在战争中可以用肩膀扛麻袋、可以扛战友,但是军队大授衔却不是一件小事,肩上的几颗星豆豆虽说没有重量,却在每一位军人心中却是千斤荣誉。

星豆豆是名利,也是荣誉,更是争斗。

至于,我军为何要进行军队授衔,其实本意也从来都不是为了嘉奖军人,毛泽东从始至终都认为它不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很容易引发矛盾,所以关于军队授衔的问题一直多有拖延。

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朝双方在军事领导权上产生过争议,就是因为我军虽然有兵团司令,但是全部没有军衔,而对方拥有军衔,造成了一定领导权的争议问题。

到了后期朝鲜战争我军和美军谈判的时候,仍旧遇到了这个问题。

邓华、彭德怀都没有军衔,全部为临时特加军衔,然后双方再进行军事谈判,这对于国际上的军事谈判非常不便利。

毕竟是大国之间的军事谈判,可能一次两次的临时性加授军衔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成体系的军衔体制,对于再次爆发出国际问题,仍旧有巨大隐患。

于是,从1952年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军衔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朝鲜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后军事的良性建设和发展。

1953年,彭德怀、罗荣桓被毛泽东敲定为军衔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正式敲定了我国军衔制度的六等十九级。

当然,敲定军衔制度并非我国的首创,而是参考苏联和朝鲜的军衔管理制度,多有改进,最后形成了属于我国解放军专属的军衔制度。

1955年初,眼看着最后的授衔工作就要完美结束,关于元帅的问题上面却遇到了一个特大的难题。

其一是关于授予毛泽东为大元帅的问题,其二则是关于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三人为元帅的问题。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份名单上面,周恩来仍旧被列为元帅之首。这足以让大家认识到,周恩来在先辈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看到授衔名单之后,拒不接受大元帅的军衔,这让大家觉得授衔工作非常难办,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领导人都不要军衔,那么下面那些人那还敢轻易在肩膀上扛着军衔。

这也意味着如果毛泽东不要大元帅军衔的话,后面的授衔工作将很难开展。

但另一方面,军衔授予工作本来是因为军事交涉以及我国军事后期发展建设的绝对需要,毛泽东这番举动,着实让主持军衔评选工作的人犯了难。

最后,大家干脆说大伙一致同意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他就是有意见或者不想要都没有办法拒绝。

后来,大家又纷纷前往毛泽东身边,准备说服毛泽东接受大元帅军衔。

毛泽东听完大家的军衔汇报,马上告诉大家:

“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军衔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还没等大家开口反驳毛泽东,毛泽东又和旁边的周恩来等人说道:

“依我看哪,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周恩来听到毛泽东的这番话,也同样主动表态。

“不要了,不要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全部同意不参与军衔的评选,主动让出了军衔的名额。

荣誉的取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只是两个不痛不痒的字眼,但是当这份取舍真正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想任何一个人不会轻易放弃这份荣誉。

正是他们那代人,正是他们的那份选择。

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一代人的高风亮节,一代人在利益面前的真正取舍。

在那个狼烟离乱的时代里,他们重塑了民族脊梁,重新拉开了时代的大幕。

这本就不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先辈们所创造的新中国也从来不是一个求物求欲的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们所希望的年轻人,能够更好的逐梦,亦或更好的生活。

而这种期待,不是对于物质极致追求的狂癫~

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伟大的思潮,没有真正的逐梦之人,也许百年之后,我们甚至仍旧听不到一句震人心扉的话语。

我们可能会惊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如果百年之后,千年之后。我们仍旧需要从几千年前的书籍中,几千年前的断章残句中,感知时代风潮。明明生活在最好的时代里,却无法孕育最深刻的时代思潮,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如何看待今天的时代,又如何抨击今之众人?#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七星历史
七星历史
对于历史,绝不含糊!
1299文章数 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