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泽东不想搬家,陈士榘带兵前往中南海:我这个司令员很难办呀!

0
分享至

前言

毛泽东一生勤俭节约,不仅在穿衣上艰苦朴素,在住的方面也从不铺张浪费。他最反对工作人员给他修建房子,他常说:“国家还很困难,不应该花那么多钱给我修房子……”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带头节衣缩食。除了戒掉自己最爱吃的红烧肉外,他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一样忍饥挨饿,共度饥荒。



毛泽东

毛主席反对给他修房子:我毛泽东也开始浪费了!

1949年,中央机关进驻中南海以后,好一点的房子用于办公,差一点的房子留作宿舍。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尽管条件好一点,但经过百多年的栉风沐雨,也十分破旧。行政处几次提出想维修一下,都被毛泽东拒绝了。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虽说住在“园中之园”的静谷,但他那个历经沧桑的老屋却被列入危房,准备拆除。于是,在彭德怀搬到杨六郎歇过战马、晾过铠甲的挂甲屯之后,1959年,田家英一家搬进了他腾出来的永福堂。

永福堂的正房很高大,既宽敞又明亮。正厅的东边作田家英的办公室,西边是憩息之所。院子里有两棵杏树,两棵海棠,每当满树白中透红的花朵风吹飘落时,不由让人联想到《窦娥冤》中的“六月雪”。进入夏季,那浮动的杏香,那成串的海棠,又常常令孩子们垂涎欲滴。

然而,对田家英的两个千金曾立和曾自来说,最让她们感兴趣的还是靠在她们西墙的一排半人高的书架,那上面摆着不少连环画、漫画集等少儿读物。此外,在永福堂的西厢房,被用作毛泽东的新藏书室,那里面的书架几乎碰到了天花板。



毛泽东

60年代初,学校正放暑假,曾立穿着她爸爸的大拖鞋,来到西厢房看书。由于拖鞋太大,曾立过门的时候一不小心,被脚下的门槛绊了一跤。她忍痛从地上爬起来,突然发现书桌旁有个人,定睛一看,是个没见过的小青年。

曾立知道,除了和爸爸熟悉的几位叔叔伯伯,这藏书室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来的,于是她问那小青年:“你怎么在这儿看书?”

“我怎么不能在这儿看书?”小青年说着话并没把眼睛从他手捧着的书上移开。

“你是谁?”

“我姓毛。”

听说这个人姓毛,曾立像被吓着了似的撒腿就往外跑,身后丢下了拖鞋拍打水泥地的叭叭声。找到公务员王福瑞,她一边拉着他往回走,一边神秘兮兮地说:“王叔叔,藏书室里有个人,他居然说他姓毛!”



毛泽东和孩子们

要知道,在还是学童的曾立心目中,全中国只有一个姓毛的,那就是毛主席。这个小青年竟敢说自己姓毛?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孰料王福瑞来到藏书室后,不仅没有把那个“坏人”撵走,反而和那个“坏人”像老朋友似的聊了起来。他告诉曾立:“他的确姓毛,是毛主席的侄子,叫毛远新。”

曾立听说这个人原来是毛主席的亲人,随即消弭了敌意,也和毛远新攀谈起来。

当时毛远新的胳膊下面夹了一个画满格子和数字的东西,曾立看到后十分好奇,就问那是什么。毛远新告诉她,这叫“计算尺”,可以拿来算数。曾立不是很相信,就故意说出了好几个很大的数,然后将它们加减乘除,让毛远新用他的“计算尺”算结果。她本想难为毛远新,但没想到,毛远新三下五除二就把正确答案算出来了。这下,毛远新在曾立的眼里直接成了了不起的“科学家”。



田家英

“你爸爸在家吗?”毛远新非常钦佩田家英的学识,于是向曾立询问。

“不在。”

“什么时候回来?”

“不知道。就是在家我们也难得见到他。”

毛泽东对田家英十分信任和器重,亲点他起草重要文件,外出访问也会带着他,调查指派他,大事托付他。因此,田家英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此时的田家英,正跟着毛泽东在外地视察呢!



毛泽东

从外地回到北京的毛泽东,发现他住了十来年的菊香书屋有了很大变化:从寝室外出不需要再经过那道过厅又是餐厅的紫云轩了。门窗重新涂抹了油漆,墙壁进行了粉刷。室内也明亮多了,还添置了一些新式家具。整个老房子焕然一新,既整洁又美观,更适宜于居住,也更方便于工作了。

过去,菊香书屋由于风摇雨浸,又年久失修,室内潮湿,光线不足,卧室、办公室、餐厅互不相通,在这里工作、生活都不太方便。早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处长罗道让就拿着图纸要来翻修改造,毛泽东当即沉下脸来严厉批评道:“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前线,你为什么就不想想前线,只想到我的房子?我这里多点一盏灯都舍不得,你就敢花那么多钱修房子?你脑子里到底都想些什么?房子不要修了,你去吧!”在毛泽东威严目光的逼视下,罗处长尴尬、紧张地退出了菊香书屋。



毛泽东

毛泽东是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居住条件的,战争年代他露宿过野外,住过窑洞茅舍。1949年以前,基本上都是住在农村。建国后,生活条件好了,但他仍不讲究。为了改善毛泽东的居住条件,这次行政部门趁毛泽东外出视察之机,未经他本人同意便对菊香书屋进行了大修。

等毛泽东出差结束回到中南海后,看到原本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面目全非了,不仅破坏了整体布局,改变了文化古迹的韵味,也不符合他最初居住和工作的条件,于是十分惋惜地说:“我毛泽东也开始浪费了!国家还很困难,不应该花那么多钱给我修房子。”

其实关于修房子,毛泽东也不是完全否定的,只是要维修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确实需要;二、不能铺张。就比如,毛泽东刚搬进中南海的时候,菊香书屋距离厕所太远了,每次上个厕所走的路就跟北京四合院里的住户去趟外面的公厕那么远。长期以来,每次毛泽东在这里开会、接见客人,就显得十分不便。

于是,工作人员们经过研究,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在菊香书屋办公室后窗那里盖一个厕所,然后把办公室后墙开一个门。如此一来,厕所距离毛泽东办公的地方近了许多,毛泽东对这个改动十分满意。



毛泽东

“你们谁想出的这个办法?”毛泽东问他的卫士。

“这是我们和行政处一块研究的。”

“这样就方便多了!你们费心了,谢谢大家,谢谢……”毛泽东连声道谢。

陈士榘开了一个玩笑,毛泽东:这顶帽子好大哟

在丰泽园的院子里,连毛泽东经常会客和开会的颐年堂,尽管青苔侵阶、罗网满壁,也只是简简单单地清扫粉刷一下就继续使用了。毛泽东身体力行,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1954年春,江青出于对毛泽东健康的关心,趁毛泽东不在北京时擅自提议在玉泉山修建一个游泳池。毛泽东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一次也没在那个游泳池游过泳。为此,他还让江青承认错误。为补救计,毛泽东指示:建造费由我的稿费中支出,游泳池封闭不用。



毛泽东

其实,给毛泽东修建房子,只要你把道理讲清楚,他还是能够配合的,事情办起来也很痛快。比如后来,军委工程兵要在毛泽东住处构筑防空工事,警卫局副局长毛维忠多次动员毛泽东搬家,可他就是不肯搬出去。工程兵司令陈士榘知道后,便直接去菊香书屋给毛泽东做工作。

毛泽东一见到陈士榘就知道是为他搬家的事来的,于是风趣地说:“陈司令,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不是要对我作战斗动员啊?”

陈士榘急忙解释:“主席当然用不着我来动员。可我们的施工部队已经开过来了,你不搬走,我们就不能开工。我这个司令员很难办呀!”

毛泽东开玩笑说:“是我那位本家难办吧?她向你打了我的小报告?”

陈士榘一听乐了,就说:“这当然也是毛局长分内的工作。不过,我们工程兵要给您修工事,我也应该向您当面汇报啊!只要主席搬了家,我们有些工作就能安排了。否则的话……”

毛泽东打断陈士榘的话,诙谐地说:“你可不要冤枉我哩!耽误战备施工这顶帽子好大哟,我可不敢戴。我听你陈司令的,这可以了吧!”



陈士榘

菊香书屋是一个极为简朴的住所,虽然那古老的建筑紫云轩对于毛泽东来说有很多不便之处,但他一直喜爱这所典型的北京居民大院式的房屋。相比而言,玉泉山和新六所居住和办公的条件都比较好些,它们是进城后新建的房屋。但是毛泽东在新六所住的时间很短,在玉泉山住的时间就更短了。

按理说,这两处住房从卫生条件、周围环境、日照光线都比紫云轩优越,那毛泽东为何对菊香书屋的这个正房情有独钟呢?这可能与他多年同战友、战士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所形成的习惯、观念有关。

在这丰泽园的大院里,除了毛泽东以外,附近还住着刘少奇、朱德、林伯渠、杨尚昆、陆定一、胡乔木等同志以及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在离丰泽园大院的不远处,在中南海北面的西花厅住着周恩来和邓颖超,中南海中部住着李维汉。



毛泽东

在这里,毛泽东生活、工作用的房屋和其他领导同志生活、工作用的房屋,以及与一般工作人员或战士生活、工作用的房屋,在质量上都是一样的。毛泽东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这丰泽园大院中的一员,他生活和工作在他的战友和工作人员之中,大家则生活、工作在他的周围,这对毛泽东来说,就像是在井冈山上的茅屋,也像是在延安的窑洞,使他倍感亲切。

这也许正是毛泽东所设想的那一种社会形态:当条件改变时,大家一起变,由茅屋到窑洞,由窑洞到四合院,再由四合院到高楼大厦。像杜甫所吟诵的诗句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毛泽东曾手书过这两句诗,他把“俱欢颜”写成“共欢颜”,是笔误,还是有意加深诗句的含义呢!

毛泽东访苏时,曾在莫斯科参观过列宁的办公室和故居。列宁的办公室就是克里姆林宫墙内的一所狭长的、光线不足的老房子,老式的桌椅,陈旧的地板,连电话机都是老式的。

毛泽东在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特别是作为起居室及客厅的紫云轩,如果不加整修,是不是更符合毛泽东的心呢?可现在……

那天晚上,毛泽东失眠了。



毛泽东画像

毛泽东拿起一个黑窝头,泪珠一颗颗往下掉

毛泽东吃了两次安眠药,仍然睡不着。案头堆放的文件和电报使他心烦意乱:饥荒笼罩着全国,中印边境、中苏边境、东南沿海都不平静……一个大国的领袖,面对如此形势,毛泽东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他坐在沙发上,一支接一支地吸烟,一杯接一杯地喝茶。

“唉,真是多事之秋啊!”这位出身农家最熟悉中国农村、最关心农民疾苦的伟人一声长叹,眼睛湿润了。

毛泽东那张兼有农民的朴实、政治家的刚毅、哲学家的沉郁的脸上,此时变得更为复杂了。良久,他深深吸口气,仿佛负担过重透不过气一般。卫士们静悄悄地侍立左右,都感觉到了空气的压抑。

“公元一十七年,荆州大乱,饥民到野地掘草根……”毛泽东看着卫士们,心情沉重地讲起了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灾荒,然后一字一顿地说,“现在我们也到了这个地步!有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想逼我们屈服。没骨气的国家是不敢顶的,你们敢不敢顶?”



毛泽东

“敢顶!”卫士们知道这指的是赫鲁晓夫。他们听说过赫鲁晓夫曾向毛泽东提出要和中国一起搞联合舰队、长波电台。毛泽东从国家利益出发,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的提议。赫鲁晓夫遭到严词拒绝后,便开始卡中国人的脖子,逼中国人还债。

“他越压我们越要顶!”毛泽东的魄力、魅力和意志力,几乎是带着东方的神秘色彩展现于全世界的。忽然,他的眼圈红了,呈现出一副沉虑远思总结经验的样子,“多么好的人民啊!可是我……唉,这一仗没打好!”

毛泽东懂得顾全大局,他很快从同情人民的朴素情感中解脱出来,进入理性的思考。他知道对付困难的首要条件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他要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把全党、全军、全民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去战胜眼前的经济危机。

这时,毛泽东听说探亲搞调查的警卫战士回来了,便叫他赶紧进来。



毛泽东

“主席,老百姓遭了灾……我说的都是实情。”警卫战士拿出几个窝头,那是掺了大量薯叶和不知什么植物粗纤维的已经捂馊了的黑窝头。

毛泽东接过黑窝头,把它掰开,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吃,每个人都要吃,这是农民的口粮……”

毛泽东语塞了,喉咙里好像被堵着什么东西。他用颤抖的手又拿起一个黑窝头,用力咬了一口。他的眼圈红了,泪珠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掉,砸在硬如铁疙瘩的窝头上。

当天晚上,他将身边的工作人员集合起来,向他们郑重宣布两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毛泽东说:“全国人民都在吃定量粮,我也应该定量。是不是肉不吃了?你们愿意不愿意和我一起带这个头啊?”

李银桥深知毛泽东最爱吃红烧肉,为这事还和江青分开吃饭。如今,在国家经济困难面前,他要带头不吃肉了,卫士们还有什么可说的?便带头回答:“愿意!”

大家也都说:“愿意!”

“那好!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毛泽东大声宣布,唯恐大家没有听清。



毛泽东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历来是交代了的事情就要照办。从这天起,毛泽东真的不吃肉了。他不但自己不吃肉,而且对他的家人也作出了同样的要求。

就这样,在国家遭遇困难时期,毛泽东带头节衣缩食,全家人一起忍饥挨饿,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度饥荒。

这就是伟人的家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啾咪侃侃史
小啾咪侃侃史
历史解说 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 欢迎关注
6815文章数 40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