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下令诛杀樊哙,看似冲动导致的决定,背后是阴森的帝王心术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俗话说疏不间亲,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这不是老糊涂,而是一石二鸟的高明之计,符合刘邦的一贯作风。



直接目的:维护皇权尊严,敲打吕氏。

在密令除掉樊哙前不久,刘邦才碰了个硬钉子——改立太子风波。

从刘邦的视角来看,这事合情合理:首先,吕太后所生的刘盈固然是嫡长子,但其为人懦弱、跟自己完全不像,很难扛起统御汉王朝的重任。其次,立储固然是国事,但更是家事;而自己宠爱戚夫人,既然身为天下之主,自然有资格“爱屋及乌”、改立刘如意继承自己的衣钵。

但随后来自各方的阻力出乎刘邦的想象。当自己透露出想法后,一众大臣纷纷挺身而提出、极力反对。他们的理由同样情理并重:

首先把太子之位跟政权稳定与否扯上关系,比如声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而天下振动”,或者重点强调“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制造出若改立太子、就将重蹈暴秦覆辙的舆论氛围;

其次打感情牌,他们认为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曾经同甘共苦打天下;而戚姬,则不过是以色受宠的妖妃,跟商朝时期的妲己差不多,因此汾阴侯周昌曾经直接骂刘邦是“桀纣之主”。



虽然面临功臣们的反对,但刘邦的决心没这么容易被动摇。公元前195年,刘邦东征英布归来后病重,换储的心思也越发急切,无论是张良的苦口婆心,还是太子太傅叔孙通以“颈血污地”威胁,都未真正让他改变主意。直到吕后采用张良的计策、由二哥吕释之出马请来了商山四皓,这四位刘邦都请不动的名士为太子站台,才彻底打消了刘邦改储的念头。

这起事件,固然是吕后、戚夫人这两位情敌之间的交锋,但也是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外戚、功臣集团之间的博弈。最终刘邦败下阵来,皇帝的个人意志,输给了以人心、传统、制度为武器的外戚与功臣。

对这种局面,刘邦既愤怒、又担心:愤怒的是皇权如此无力,担心的缘由则是吕氏一族的影响力竟然已如此强大。因此,当听到一旦自己驾崩、樊哙就带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的传言后,刘邦不加辨别就勃然大怒,让陈平带着周勃前去抓捕曾经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连襟。

其实樊哙是不是真的有这打算并不重要,只要能挽回面子、敲打吕氏就行。



但以上并不是刘邦的主要目的。毕竟除掉樊哙一个人其实没什么用,吕后的两位哥哥也都是手里有兵的功臣。

大哥吕泽“佐高祖定天下”、封爵周吕侯,当初刘邦彭城惨败,正是依靠率军镇守下邑的吕泽才稳住了阵脚;二哥吕释之曾跟随刘邦攻入关中,因公被封建成侯,立储风波中请张良出马、邀请商山四皓,操盘的都是他。

除了这两位外,与吕氏关系密切的旧部、功臣勋旧比比皆是,比如博成侯冯无择、阿陵侯郭亭、阳都侯丁复、东武侯郭蒙、曲成侯虫达、南宫侯张买、成阴侯周信、菌侯张平等等,更何况还有权谋、威望、手段都极其老道的吕后。可以说,当时的吕氏家族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甚至足以威胁刘氏宗室(后来吕后大肆迫害刘家藩王证明了这一点)。



眼光独到、手段狠辣的刘邦,自然要留后手,而他所倚仗的,就是功臣集团。订立白马之盟就是这个考虑,下令陈平、周勃诛杀樊哙,则是要进一步挑起这些人与吕氏之间的矛盾。这才是主要目的。

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刘邦对樊哙起了杀心后,“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即采用陈平的计谋、召来功臣集团的头领周勃,让他俩一起去代地的汉军大营中诛杀樊哙,然后由周勃代为领军。

随后的两大动向,证明了刘邦、陈平是故意的。

其一,拿下樊哙、回京途中,陈平听说刘邦驾崩,第一反应是“恐吕太后及吕嬃谗怒”,他明白吕后姐妹会迁怒于自己,所以立即快马加鞭先行回京挽回局面。这说明他早就心虚;也正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才擅自作主、没有诛杀樊哙,而是改为将其押回长安。

其二,刘邦死后,吕后跟审食其商量诛杀功臣的可行性;消息传出后,郦将军提醒审食其:“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

这足以证明,功臣集团虽在之前帮助吕后争储,但双方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刘邦巧用周勃替代樊哙,正是要加深两者的对立,毕竟从古至今,制造矛盾、利用矛盾来实现平衡,向来是领导们的拿手好戏。



可能有朋友认为这是过度的阴谋论,那我们看看刘邦之前的类似操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