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局巨变,皇帝弱小,外戚干政,袁绍为何称成为时代的揭幕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灵帝死后,整个国家处在一片混乱当中,朝堂局势更是混乱不堪,统一的大帝国即将不复存在,然而,统治集团却还浑然不觉,他们不是在吃喝享乐就是 因为自身的内部利益争斗不休。



仇恨和杀戮已经在外戚和宦官之间展开,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次,事实上从第四任皇帝刘肇开始算起,整个东汉的历史,便是有一半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

但细细看来,也并不奇怪,我们知道东汉13个皇帝中有十个没有活过40岁,有四个去世时甚至连儿子都没有,继位的则有11个不到2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章帝仅仅只有19岁,最小的上殇帝甚至不过百日,冲帝只有两岁,质帝仅仅只有八岁。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袁绍诞生了,由此,一个新的时代也在悄然到来,可是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由于他的引狼入室,不但引起了天下纷争,甚至还让自己和众多的人一样,变成了军阀。

本篇文章就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去看一下就纷纷乱世之中的袁绍,为什么被世人称为新时代的揭幕人吧!

杀戒大开

由于皇帝寿命极其短暂,便是留下了两个问题。其一,先帝没有儿子,就只能到宗室藩王中寻找继承人。其二,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亲政,国家只能由太后临朝外戚执政,这是吕后时期留下的传统,因而自那时起便是为悲剧埋下了种子。



自己家门的天下,掌权的却是外人,论谁也是接受不了这个结局,所以,当皇帝成长起来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夺权,能帮忙的则就是宦官,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帮着甚至替代皇帝杀死外戚。

比如说,阎显,便是宦官自作主张杀掉的,其中根本没有汉顺帝的参与。汉灵帝时的外戚窦武,也是因为宦官矫诏所杀。这就不难想象,汉桓帝过得是什么日子。事实上,皇帝那位梁皇后跟他的哥哥一样跋扈,皇帝喜欢哪个妃子,皇后便是把他毒死,因此,熬到梁皇后去世,年满28岁,仍不能亲政的汉桓帝决定动手。

因为有人监视他们,密谋竟然是在厕所里进行的。汉桓帝把宦官们叫进厕所中询问,汉桓帝听宦官唐衡说的话,叫来了单超等四人,想让他们想办法灭了梁冀。

于是,汉桓帝亲自上殿指挥,一面让尚书令守卫看护符节,一面让禁卫军包围梁府。结果梁族全家被问斩,其门下有权的官吏也是被尽数查办,这才把政权从外戚手里夺了回来。

桓帝着急想要除掉梁氏家族,因为梁冀过于嚣张跋扈威胁天子,还有便是皇帝是宗室入主汉庭,与太后和外戚并无骨肉之情,动起手来无需挂念礼义廉耻。



而灵帝去世时后的形势则与此截然不同。可能到这里就会有人说,汉灵帝活到34岁,留下了两个儿子,哪里会有问题呢?当时的外戚掌权名正言顺也没有问题。

因为刘辩与何太后等人关系尚好,又有一定的血缘支持,同时,宦官对她也很是支持,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这一回动静会闹得如此之大,后果,也如此严重呢?

事情的发生源于袁绍,袁绍早些年的大将领,在军职方面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支庞大的部队总共有八位将领,后世称为“西园八校尉”。其中一位与何进是有矛盾的。因为当初汉灵帝新许的继承人并不是长子刘辩,而是并非嫡长子的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灵帝临终前,把这件事情托付给了这位将军,而这位将军也准备完成先帝的遗愿,但却没想到何进抢先一步,把刘便扶上了皇位。

如此一来,矛盾便已经是不可调和,袁绍更是意犹未尽,他极力鼓动何进将宦官斩尽杀绝。袁绍说,将军如果能一统天下为国除此大患,必将名垂青史。

此时的何进却犹豫了。当然,这犹豫并不奇怪,因为此人本来就是一个屠猪卖酒之户,靠着妹妹当成皇后,才做了大将军,就岂敢把所有的宦官都当猪来杀。更何况太后不允,何进便是更加犹豫,而犹豫的结果便是对方抢先一步,何进还没下决定就身首异处了。



之后立即草拟了诏书,准备昭告天下。而这无疑是让当时的尚书冒了一身冷汗,就在尚书心理挣扎的时候,一个宦官却将何进的脑袋扔了过去,而那位尚书也是只能照办。

局势瞬间被逆转,袁绍也立即出手。袁绍远远比何进心狠手辣,何进死后,洛阳城内战火冲天,而嗅到机会的袁绍,直接带着早有准备的军队在洛阳城里四处捕杀宦官。

杀戒一开,便是不可收拾,后果也是极其严重,远远超出了袁绍的想象。当然,皇帝和小王爷最后还是被大臣们找到了,张让等人也是投河自尽。也正是如此,东汉政局的巨变,历史也将从此而改写,新的时代就此开始。

新时代的揭幕人

当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之后,新时代的揭幕人便是由袁绍担任了。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大汉王朝之后大的乱世一共只有两个,三国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未必是严谨的说法,因为三国的前半属于东汉,后半属于魏晋,如果说全薪自然也不合适,但自从有了陈寿的《三国志》之后,三国的说法也就约定俗成。



何况三国与魏晋却有不同,时代特征相异,统治阶级也有区别,只不过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的揭幕人都是袁绍。袁绍在历史上的评价虽然并不高,这固然因为他是革命的失败者,也确实因为他缺乏“善”。

比如说,灭尽宦官就既不人道也不聪明,宦官及非都是坏人,岂能格杀勿论。

可惜袁绍却偏偏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已经无法确知当时他的想法,我们自然有也不需要给他解释太多,毕竟真实的历史永远不可能被百分之百还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并非因为个人恩怨。

那什么又是士族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与士人的家族,士族作为一个阶层,在春秋时是最底层一级的贵族,在秦汉时则是最高一级的平民。简单的来说,就是读书人或者知识分子,严格的来说,则是读书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由于读书并没有经济效益,士人的出路便是做官。独尊儒术以后的帝国中央,就是通过招揽他们加入到官员的队伍中,来建立军政系统的。

那结果又是什么呢?是读书做官成为了风尚,因为随着选拔制度的更新和帝国的思想管控,读应该读的书成为了统治者最喜欢的思想武器。



于是,寒门只能读书,也只有读书,最终读书的官越做越大,书越读越多,如果还人丁兴旺,再加上门上故吏遍布天下,就会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势力集团,甚至开始垄断仕途。而袁绍家就是这样,从高祖父以下四代人都是担任三公之职,号称“四世三公”,而根本上士族集团其实就是职业官僚集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