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杨开慧写给毛主席的书信意外被发现,尘封52年,为何无人知晓

分享至

1917年,一个十六岁的年轻女子被爱情之箭射中,从此以后,她的命运也与这个人息息相关,她的生命除了“为母而生”之外,就全都是“为他而生”

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女子,她感性、细腻,将情感全部倾诉在纸上。

“自从听到他的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我就爱了他!”她在纸上写下了对爱情的表白。

十六岁的少女正是敏感又充满幻想的年纪,也是十分喜爱才子的,而她爱上的正是父亲的学生,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

杨开慧本是一个纤弱的女孩儿,但是爱上毛泽东之后,她的人生也变得刚强起来。

可以在反动派面前坚强不屈,可以在身陷囹圄时无所畏惧,即使遭受着酷刑的折磨。



杨开慧与毛泽东油画

当敌人让她只要公开声明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重获自由时。

杨开慧想都没想地拒绝道“死又何惧?只盼望润之能够早日革命成功!”最终被敌人处决。

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给杨家写信“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带着对毛泽东无尽的爱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九岁。

然而,在那些最艰难的岁月里,杨开慧将心中的情感记录下来,藏在了长沙东乡板仓的杨家老屋里。

直到其牺牲半个世纪后,这些珍贵的手稿才被人们所发现,而此时的毛泽东也已经逝世六年了。



杨昌济

一、金风玉露一相逢

1917年的长沙浏正街当年赫赫有名的李氏芋园里常常热闹非凡,这里住着几名湖南第一师范的教员,出生于板仓名门的杨昌济也居住在此,他同样是第一师范的教师。

在那个思想活跃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常常会聚在一起商讨着局势和国家、民族的未来。

杨昌济的几位学生也不例外,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常常会在他的家里高谈阔论、慷慨激昂,说着家国天下和主义、民生。

看着这些得意门生,杨昌济不由得会感慨自己当初曾经拒绝省教育厅长的高官而甘愿做一名普通教员的明智决定。

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杨昌济也仿佛看到了希望,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有这样志存高远的青年,有这样胸怀天下的学生,不正是民族之幸,也是为师之幸吗?

杨开慧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熏陶,她开始关注那个张口闭口都是国家和社会的青年人。



毛泽东年轻时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那时候的毛泽东一开口就是锦绣山河。偏偏杨开慧就是喜欢他这样气吞山河的样子。

在手稿里,杨开慧也曾写道“那时候的我已经对于结婚有了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

杨开慧出身书香名门,良好的教育也使她的思想很进步,不是遵从传统的封建女子,她博览群书,不仅读经史子集,还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眼界十分开阔。

受到父亲杨昌济的影响,杨开慧从小也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知识,对于戎马倥偬的生活十分向往,从小就喜欢看《木兰辞》。

在那段时间里,杨开慧就和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对于心上人总是格外的关注,打听他的消息,倾听他的故事和逸闻趣事。

有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总会使她会心一笑,在她的心中,毛泽东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毛润之这三个字也越来越深刻。

毛泽东可以走访民间一个月,然后写出详细的社会调查笔记,令人赞不绝口;毛泽东可以在寒冬时节仍然坚持冷水淋浴,强身健体;毛泽东可以大雨滂沱时,仍然在外兴奋地奔跑。

对于杨开慧来说,越是了解得多,就越是不可避免的爱上了这个充满力量、目标坚定的青年。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前往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举家迁往北京。

而毛泽东也在他的推荐下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毛泽东与杨开慧剧照

在北京,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两人也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彼此互相吸引,最终成为了伴侣。

杨开慧在手稿里常常会将记录对毛泽东的情感,她也常常默默地关注着他的一切,感受着他的与众不同。

“我是十分爱他的,但我没想过会同他结婚”,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杨开慧和毛泽东已经恋爱了,但是他们的感情也出现了一些波澜

随着1920年杨开慧回到湖南后,毛泽东也不用再东躲西藏了,因为湖南军阀张敬尧在“驱张运动”下被迫于当年6月撤出湖南。

作为驱张代表,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些人也纷纷围着他转,其中还有不少家境不错、人也漂亮的女老师和女学生。

杨开慧特别的有自尊,她好不容易地盼来了朝思暮想的爱人,可却没想到有许多的“胡蝶”也蜂拥而至。

在那段时间,杨开慧躲着毛泽东,不与他见面,还多次找借口不肯踏出校园一步,就一心在福湘女中读书。

杨开慧说“我好像生性如此,不能够随便”

偏偏两人都是要强的人,面对爱人的这样态度,毛泽东也犹豫、彷徨、纠结,并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两人似乎有些僵。

一个不知道如何说,一个不知道如何劝。



毛泽东与杨开慧剧照

好在嫂子李一纯最终帮助两人消除了隔阂,她给杨开慧带去了毛泽东的话:“心中所爱,只有霞姑”,霞姑是杨开慧的乳名。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给杨开慧展示了自己在上海时因为思念她而写的一首《虞美人•枕上》。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直到1994年的时候才在《人民日报》上首次被披露出来,这也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词。

从词中柔情的语句和真挚的情感流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思念柔情,让人感慨、动容。

爱情只有经历过考验才会深沉和长久,1920年底,毛泽东和杨开慧终于结为革命伴侣,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婚礼。

对于婚礼,杨开慧有着自己的坚持,正如她在手稿中所说的一样,她“不作俗人之举”,既不坐花轿也不拜堂,不戴凤冠也不披纱,只是仅仅花了六块大洋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

这样的婚礼即使是在现在都是十分简单和思想先进的,更不用说是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初。

但是,对于这一对崇尚自由、追求革命和进步的新婚夫妻来说,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的人生也注定是不平凡的。

1923年,毛泽东在辞别妻子杨开慧的时候就曾填词一首《贺新郎》:“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蒋介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