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傅作义手下双虎将,董其武被授上将军衔,孙兰峰为何却不能?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国军内部,傅作义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桂系、土木系或何应钦系等强大派系相提并论,其在军中的实力和影响力都相对较小,但他的存在仍然不可忽视,是国军内部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总会有领导层的核心成员。在傅作义的团队中,他无疑是众人之首。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二和第三号人物又是谁呢?当人们提及这个问题时,陈长捷的名字往往会被提及。显然,长捷兄在团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否则傅作义也不会将天津这一重镇交给他来守护。

尽管有人声称傅作义是绥远地区的主要人物,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董其武才是傅作义体系中的真正二号人物,他在绥远扮演着关键角色。傅作义的老巢绥远,实际上是由董其武掌控的。因此,说傅作义是绥远的唯一重要人物是不准确的,董其武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陈长捷,他起始时与傅作义类似,都是阎锡山的手下将领。然而,由于他与蒋介石有过多的交往,这引起了阎锡山的怀疑和排斥。因此,陈长捷在愤怒之下,选择了投靠傅作义。

然而,蒋介石并不希望傅、陈二人联手,因此迅速采取行动,让陈长捷独立出来担任伊克昭盟守备军总司令。然而,由于陈长捷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最终被免职并前往重庆学习。经过一系列的曲折和变动,直到1947年底,傅作义向陈长捷推荐了一个职位,他才得以前往天津。

换言之,傅作义在陈长捷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或者说是他的上司,但将其形容为小弟则并不准确。同样地,以杜聿明和郑洞国为例,称郑洞国是杜聿明的手下是合理的,但若将郑洞国描述为杜聿明的小弟,则明显失实。



现已确认傅作义手下的二号人物为董其武,那么三号会是谁呢?显然不是陈长捷,而是孙兰峰。

孙兰峰与董其武,长期被誉为傅作义麾下的双雄,他们在傅作义的指挥下,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双星环绕着明月,共同构建了坚不可摧的阵线。无论是长城抗战、绥远抗战还是五原战役,董其武和孙兰峰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傅作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在傅作义声名鹊起,稳坐北平城的指挥位置时,身为二把手的董其武,责无旁贷地需要驻守他们的根据地绥远,稳固根本。而排行第三的孙兰峰则坐镇察哈尔省,他们都成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为傅作义稳固阵脚。



安春山、郭景云等人,虽然同样属于傅作义的重要军事力量,但在整个体系中,他们的地位显然无法与董其武和孙兰峰相提并论。换句话说,傅作义、董其武和孙兰峰三人可视为傅家军的核心领导层,犹如三驾马车引领着整个队伍。这与桂系三巨头虽有所相似,但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模式。

桂系三巨头呈现的是并列的协同架构,其中李宗仁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各自具备独特的才能和专业,宛如一个完整的圆形。与此不同,傅家军的三巨头则构成了分明的上下级关系,傅作义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董其武和孙兰峰则如同其左右手,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用更为通俗的话来说,傅家军三巨头的这种结构,与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之间的关系颇为相似。

在理解了傅家军的三位核心成员之后,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众所周知,傅作义最终选择了北平起义,而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董其武作为第二号人物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然而,孙兰峰,作为傅作义手下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也就是第三号人物,为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军衔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被动起义”这个概念。它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非自愿、由于外界压力或情势所迫而采取的起义行动。换句话说,这种起义并不是出于参与者的主动意愿,而是在某些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下,被迫选择的一种行动方式。这可能是由于压迫、不公、或是无法忍受的现状所引发的。尽管参与者并非出于自愿,但他们的行动仍具有改变现状、争取权益的重要意义。因此,被动起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为了寻求改变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方式。

傅作义在北平发动起义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便是推动绥远的董其武也走上起义之路,这成为他接下来必须要完成的使命。至于孙兰峰,由于1948年底在张家口的战败,他早已逃离至绥远地区。

傅作义抵达绥远后,董其武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表示将遵循傅作义的决策,决定签署起义文件。然而,孙兰峰在最初阶段却持反对态度,拒绝签字。这一分歧使得董其武在签署后采取了一个特殊的行动,他在签名旁边放置了一个杯盖,特意为孙兰峰留出位置,似乎在暗示孙兰峰未来可能会改变立场,加入起义的行列。

孙兰峰为何没有选择起义,而是选择了拒绝签字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徐永昌带着蒋介石的手谕也赶到了包头,试图说服傅先生担任西北军政长官之职。也就是说,徐永昌作为蒋介石的代表,来干扰了起义的进程。



徐永昌的这一提议在傅作义和董其武那里并未得到认可,于是他决定与孙兰峰进行沟通。据徐永昌的日记记载,孙兰峰在十一点时再次来到,他提到傅作义现在正逼迫他们签字,无法逃避。同时,孙兰峰也表达了如果现在屈服,将来必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看法。

中统特务张庆恩负责绥远地区,其在向蒋介石汇报的密信中,所陈述的内容与徐永昌日记中的描述相吻合。如下所述。



孙依然坚守不签字的立场,直到徐政委与傅的商讨陷入绝境。徐政委提出了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即先签字,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他向孙解释说,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失去离间的作用。孙听了徐政委的建议后,开始有了签字的念头。然而,当徐政委离开包围圈时,孙仍未下定决心签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